當然,答案很簡單:大多數基金經理關心的並不是總風險水平,而是與業績基準(市場指數)而言的相對風險。究其直接原因,就是塞斯•卡拉曼(Seth Klarman)所說的存在於當今基金管理公司中的“短期相對業績競爭”。
卡拉曼認爲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就像追逐自己尾巴的狗”。他還進一步指出:“面對短期低劣業績招致的懲罰,他們很難堅持用長期的觀點去看待投資,這一點不難理解,唯一需要長期考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飯碗。”換句話說,他認爲“真正應該受到譴責”的就是基金經理和諮詢顧問。
卡拉曼的觀點是:
這場短期相對業績的競賽中沒有勝者。在短期內試圖戰勝市場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這樣的努力只會分散基金經理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並最終失去長期成功的機會……因此,客戶只能得到平淡無奇的投資業績,唯一從這些活躍的市場交易中獲利的,就是經紀商。
絕大多數職業投資者在爲追求相對業績而揮汗如雨的時候,根本就不會在乎客戶拿到手的絕對回報。對他們來說,組合的總風險並不重要,真正有意義的只有動態誤差;因此,這些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某一隻股票的特定風險,或者說異質風險。
根據蘭迪•科恩等人的最新研究(2009),過度關注相對業績已成爲積極型基金經理總體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對美國基金經理在1991-2005年間的各類“最佳思路”進行了分析。在這裏,“最佳思路”表示爲基金經理實際持有比例及其在市場指數中所佔權重之間的最大差異。
有趣的是,這些基金經理的“最佳思路”中並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存在很大程度的重疊度。科恩等人發現,70%的最佳思路不存在重疊性。被兩個基金經理分享的最佳思路不到全部數量的19%,三人共同擁有的最佳思路更是隻有8%(見圖4-3)。
圖4-3 最佳思路的重疊度(%)
這些最佳思路的表現令人震撼。通過對全部積極型基金經理在業績排名前25%的“最佳思路”進行研究,科恩等人發現,他們的年均回報率爲19%,相比之下,年均市場收益率則是12%。這就是說,基金經理最有把握的那些股票,在業績上要遠遠勝過市場大盤。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持有的其他股票拖累了組合的整體業績。因此,過分關注相對業績,以及對落後於隨機性基準的顧慮,是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
對此,科恩等人得出的結論是:“共同基金經理以往的整休業績不佳,並不是因爲他們缺乏選股能力,而是刺激他們實施過度多元化的制度性因素。”而約翰•鄧普頓則指出:“如果不能做到與衆不同,你就不可能創造出高人一籌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