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經濟學家和有效市場理論的追隨者從未意識到過他們假設的淺顯與弱點,其實是不公平的。理性,經濟學的前提,其實是長期困擾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假設。它提出於18世紀到19世紀初這一理性主義的黃金時代。
絕對理性已經完全被哲學與社會科學所摒棄。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理念是:即使人們經常按照理性行事,他們表現得不那麼理性。市場和經濟學史強有力地證明了行爲學家的這一發現。
那麼,爲什麼大多數經濟學家還堅持使用這一過時的人類行爲學理念來作爲其理論的基石呢?很多人認爲理性這一概念(有效市場假說的核心)是存在問題的。但是仍有人力爭爲其辯護,如同幾十年前的一本書中所述:“引進一個更爲現實的假設,將會令經濟學理論變得更加困難。”
經濟學理論及其隨後的金融學理論,就鑽了這個兩難的牛角尖。他們需要維護原先的假設,還是堅持更現實一點的假設?或者承認假設的不現實性,但是允許延伸分析,儘管在實際價硫方面存在瑕疵?其實在大量的行爲學假設或其他假設的基礎上構建經濟學理論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這些假設都非常實際。理性假設,給了經濟學家一個簡單且堅定的構建學說的平臺,儘管該構架存在嚴重的缺陷。
保羅·薩繆爾森,如先前所提。是使用高度複雜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先驅。由此,一個新的經濟學時代開啓了,目標是讓經濟學理論能夠像物理或者其他自然學科一樣進行預測。經濟學理論的發現猶如衡岔給定長度的鐵橋在溫度上升時的長度精確變化。高等數學構建模型的唯一堅實平臺就是理性。整合社會學或心理學理論能夠形成大量可能的新起點,隨着新的東西不斷加人進來,不可能在一個不斷變化的行爲平臺上長期使用同一個複雜的數學公式。因此,對大多數經濟學家來講,最實際的解決方案就是始終如一地將理性作爲假設,即使這點往往會出錯。
結果,最主流的經濟學研究被引人歧途,即使過去一些重要的經濟學思想家早已發出過譽告。以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爲例,他被訓練成了一個數學家,但是他拒絕在不切實際的假設上構建其經典理論。和他的老師維多利亞時代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一樣,凱恩斯相信經濟學是邏輯學的分支,而不是僞自然科學。馬歇爾自己曾認爲大多數經濟學現象無法藉助數學方程,並警告陷人過度強調將經濟學要素進行量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