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全竞争是一种理论上的市场结构,它需要满足六个经济要素。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能够为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要使一个市场被视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所有企业销售相同的产品;所有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都相对较小;买家了解所售产品的性质以及每家企业收取的价格;该行业具有自由进入和退出的特点。所有现实市场都存在于完全竞争模型之外,因为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
要点总结
-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一种理论上的市场结构——将为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最佳的经济结果。
- 所有真实的市场都存在于完全竞争模型之外,因为完全竞争模型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
- 诸多重大障碍阻碍了完全竞争在实体经济中的真正出现。
准入壁垒阻碍了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个特点是所有企业都销售相同的产品。但实际上,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化。即使是像瓶装水这样看似简单的产品,生产商也会在净化方法、产品规格和品牌标识等方面有所不同。
大宗商品(例如农产品原料)在产品同质化程度上最高,尽管产品质量仍可能存在差异。在产品近乎相同的市场(例如大宗商品市场)中,行业往往会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这种市场结构被称为寡头垄断。
完全竞争行业的另一个特征是准入和退出自由。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行业都存在显著的准入壁垒。高昂的启动成本或严格的政府监管可能会限制企业进入和退出行业的能力。高昂的启动成本是汽车制造业的特征之一。公用事业行业则受到严格的政府监管。
虽然信息时代消费者的意识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在网上搜索和研究信息,但仍然很少有行业能让买家了解所有可用的产品和价格。
诸多障碍阻碍了完全竞争在实体经济中的真正出现。有时,农业产业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农业产业中存在大量小型生产者,他们几乎没有能力改变产品的售价。此外,农产品商业买家通常也掌握着非常充分的信息。最后,尽管农业生产存在一些准入壁垒,但作为生产者进入市场并非特别困难。
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的批判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能够构建一个完美的市场结构,为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然而,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模型能够代表现实世界。因此,完全竞争是否应该作为现实经济市场的理论基准,一直存在争议。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是有用的,他们的大部分分析都基于这一原则。许多其他较小的经济学派则不认同完全竞争模型,并质疑即便在现实经济市场中实施完全竞争,是否也能为消费者和企业带来积极的经济效益。
一些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派对完全竞争的依赖持强烈批评态度。对完全竞争的批评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该模型的假设过于不切实际,因此无法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第二类则认为,完全竞争甚至并非理想的理论结果。
例如,奥地利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认为,完全竞争根本不能称之为“竞争”。在对完全竞争的批判中,哈耶克指出,该模型消除了所有竞争活动,并将所有买卖双方都简化为盲目的价格接受者。哈耶克对经济学领域的贡献深受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影响。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研发和创新是由那些能够获得经济利润的公司进行的,因此从长远来看,完全竞争的效率不如不完全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