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完全競爭是一種理論上的市場結構,它需要滿足六個經濟要素。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爲,完全競爭能夠爲消費者和社會帶來最佳的經濟效益。
要使一個市場被視爲完全競爭市場,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所有企業銷售相同的產品;所有企業都是價格接受者;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都相對較小;買家瞭解所售產品的性質以及每家企業收取的價格;該行業具有自由進入和退出的特點。所有現實市場都存在於完全競爭模型之外,因爲完全競爭模型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
要點總結
- 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爲,完全競爭——一種理論上的市場結構——將爲消費者和社會帶來最佳的經濟結果。
- 所有真實的市場都存在於完全競爭模型之外,因爲完全競爭模型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
- 諸多重大障礙阻礙了完全競爭在實體經濟中的真正出現。
准入壁壘阻礙了完全競爭
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特點是所有企業都銷售相同的產品。但實際上,大多數產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化。即使是像瓶裝水這樣看似簡單的產品,生產商也會在淨化方法、產品規格和品牌標識等方面有所不同。
大宗商品(例如農產品原料)在產品同質化程度上最高,儘管產品質量仍可能存在差異。在產品近乎相同的市場(例如大宗商品市場)中,行業往往會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型企業手中,這種市場結構被稱爲寡頭壟斷。
完全競爭行業的另一個特徵是准入和退出自由。然而,在現實世界中,許多行業都存在顯著的准入壁壘。高昂的啓動成本或嚴格的政府監管可能會限制企業進入和退出行業的能力。高昂的啓動成本是汽車製造業的特徵之一。公用事業行業則受到嚴格的政府監管。
雖然信息時代消費者的意識有所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在網上搜索和研究信息,但仍然很少有行業能讓買家瞭解所有可用的產品和價格。
諸多障礙阻礙了完全競爭在實體經濟中的真正出現。有時,農業產業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農業產業中存在大量小型生產者,他們幾乎沒有能力改變產品的售價。此外,農產品商業買家通常也掌握着非常充分的信息。最後,儘管農業生產存在一些准入壁壘,但作爲生產者進入市場並非特別困難。
經濟學家對完全競爭的批判
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爲,完全競爭能夠構建一個完美的市場結構,爲消費者和社會帶來最佳的經濟效益。然而,他們並不認爲這種模型能夠代表現實世界。因此,完全競爭是否應該作爲現實經濟市場的理論基準,一直存在爭議。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爲完全競爭是有用的,他們的大部分分析都基於這一原則。許多其他較小的經濟學派則不認同完全競爭模型,並質疑即便在現實經濟市場中實施完全競爭,是否也能爲消費者和企業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
一些經濟學家對新古典經濟學派對完全競爭的依賴持強烈批評態度。對完全競爭的批評者大致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認爲,該模型的假設過於不切實際,因此無法得出任何有意義的結論。第二類則認爲,完全競爭甚至並非理想的理論結果。
例如,奧地利經濟學家、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認爲,完全競爭根本不能稱之爲“競爭”。在對完全競爭的批判中,哈耶克指出,該模型消除了所有競爭活動,並將所有買賣雙方都簡化爲盲目的價格接受者。哈耶克對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深受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影響。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指出,研發和創新是由那些能夠獲得經濟利潤的公司進行的,因此從長遠來看,完全競爭的效率不如不完全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