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缠论:基础的理论逻辑推导
首先是同级别走势的分析,也就是固定周期的,不涉及任何高级别、低级别、次级别之类的走势,比如日线。
在日线的K线图中,走势形态只有三种:上涨、下跌、盘整。注意,这是走势形态,也就是说,在图上看起来是下跌就是下跌,上涨就是上涨,不涉及中枢。
这三种形态都有结束的时候,而且当某一种形态走势结東后,只能跟着其他两种形态走势中的一种。
这样,日线级别K线图就可以看作上涨、下跌、盘整的组合图形,这样就可以把整个走势图拆解了。
经过分析,这种组合一共有12种,这12种组合分为4种类型:上涨下跌、盘整,还有一种无法归类。
进一步对无法归类的组合进行分析,发现在这种无法归类的组合前后,再增加其他走势,总能构成由上涨、下跌、盘整中两种组合形态的二次组合。
换言之,在日线K线图中,任意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由上涨、下跌、盘整三三组合构成的高一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其中,盘整根据走势结构特征分为N型与U型两种。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图都可以拆解为本级别上涨、下跌、盘整走势形态的连接。而同样根据上面的推论,在本级别中的任意上涨、下跌、盘整,都可以在次级别拆解出至少由三段完成的走势形态。
这样的推论可以不断向次级别推演,但由于最低级别是不可观察的,所以要确定操作级别,并根据操作级别定义最小级别。在最小级别图中,将最小级别的上涨、下跌、盘整,根据以上的嵌套推论进行定义。那么,最基本的图形,比如上涨,就是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至少三根K线重叠+几根没有三根K线重叠的K线向上。这样就可以把最低级别的走势类型确定,进而再向上推演,将操作级别的走势类型近乎精确地划分。
由于任何级别的任意走势类型都必须至少由次级别三段连接而成,可以确定的是,这三段中,中间一段与前后两段的方向一定是不同的,否则三段就连成一段了。而这种逆向的走势至少会造成5日均线的走向变化从而使5日均线至少接近10日均线。
也就是说,在固定级别的K线图中,某几根K线构成下跌,如果5日线与10日线一直平滑着下来,那么这段走势基本都不是该级别走势形态,最多是次级别。
在这至少三段次级别走势中,本级别图形特征我们假设为5日均线与10日均线黏合甚至交叉,这代表了大多数情况。这样,该均线黏合点或交叉点就把这三段次级别图形在本级别K线图中,在均线上分成了两段,也就是两个由5日均线和10日均线相抱的闭合空间。
根据背驰的推论,当两段相邻同级别走势相对应的5日、10日闭合区间的面积,后一个比前一个的面积要小的时候,称为背驰,背驰的那段次级别走势称为背驰段。
由于MACD指标近似的根据均线的指标计算而来,所以就有了用MACD指标来辅助判断背驰的方法。
同样,因为上述推论中,背驰段的次级别也是至少要完成三段走势的,这就为背驰点的最终精确定位提供了逻辑基础,也就是区间套定理。根据区间套,可以将背驰段的背驰点不断向次级别细分,最终在最低级别走势上确定出一个近乎精确的点,这个点放大就是个圆。该点成为背驰点。如果出现在下跌中,就称为底背驰;在上涨中出现就叫顶背驰;在盘整中出现就叫盘整背驰
上面的区间套定理,用简短的话总结,称为走势必完美。
上面的顶背驰点,称为第一卖点;底背驰点,称为第一买点。而在某固定级别的操作中,操作的原则就是不参与盘整,所以盘整的背驰点不单独作为买卖点。
以第一买点为例,第一买点后,并不意味着该下跌走势一定结束了,而只能知道该下跌至少要中场休息。根据走势必完美,该背驰段结束后,跟着的走势只有两种:一种是该背驰段级别的上涨,另一种是该背驰段级别的盘整。而盘整也至少由次级别三段构成。
所以,如日线级别的下跌,背驰段的级别是30分钟,底背驰后,不是30分钟上涨就是30分钟盘整。而无论上涨还是盘整,一个5分钟级别的上涨是一定要完成的。这就是第一买点100%盈利性的逻辑由来。同样根据走势必完美,比如上面30分钟走势类型,至少由三段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连接而成,所以,在30分钟图中,5日线第一次靠近、黏合、交叉10日线的低点,也就是该30分钟上涨或者盘整走势形态的次级别第二段的低点,之后一定还有个向上的动作。这就是第二买点。而第二买点的精确定位,就要根据该5分钟级别走势形态的底背驰或者盘整背驰来判断。也就是说,30分钟高级别的第二买点的精确位置是造成该第二买点的5分钟级别走势形态的第一买点。
走势形态清楚后,就可以对理论进行进一步深化,于是就有了中枢的定义。
中枢:某固定级别的连续三段完成的走势类型之价格波动重叠区间,称为高一级别的中枢;价格波动区间的高点,就是中枢的上沿,低点就是下沿。
由走势必完美可知,任何级别的任何完成的走势形态,一定会形成至少一个该级别走势中枢。进而将所有级别的所有走势形态通过中枢进行完全分类:
某级别某走势形态只包含一个该级别走势中枢,则称该级别走势形态为该级别盘整;
某级别某走势形态包含至少两个同方向、无重叠的走势中枢,则称该级别走势形态为该级别趋势;
趋势分为两种:上涨、下跌。
走势形态与走势类型区别,由此可以精确化。比如a、b、c三段同级别走势类型,a是上涨,b是盘整,c是上涨。在形态上,这就是高级别的上涨形态,但走势类型还是属于盘整。
由于“盘整”这个词在走势形态与走势类型中的重复使用而定义不同,所以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将走势进行形态与类型的区分。比如上面的a、b、c三段,就可以称为上涨形态的盘整走势类型。中枢确定之后,就可以围绕中枢进行各种推演和推论,因为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一定要完成一个中枢。
中枢形成后,就只有两种情况:该中枢状态的延续、该中枢状态的破坏。
根据中枢的定义可以得出二者在理论上的精确定义:任何围绕中枢进行的波动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只要其价格波动空间与该中枢区间有一丝重叠,就意味着该中枢的延续。
围绕中枢进行波动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只要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或者向下离开中枢,随后的反向走势次级别走势形态的高点或者低点与该中枢区间没有重叠,就意味着走势离开中枢,也就是该中枢状态被破坏。这个反向次级别走势形态如果是上涨或者盘整,就称为第三卖点;如果是下跌或者盘整就称为第三买点。
以上是一个固定级别的走势中枢的分析。
而在中枢延续的情况下,如果中枢不断延续,最终可以形成三个该级别中枢,则该中枢的级别就要提高一个级别,也就是盘整+盘整+盘整的情况。以5分钟中枢为例,三段基础的1分钟走势类型构成该5分钟中枢后,1分钟级别走势不断来回,但始终在该中枢区间内。当该中枢内的走势增加到九段1分钟走势类型后,三个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就构成了。该中枢的级别就是30分钟级别。
而两个同级别中枢,就有两种情况的分类:第一种是二者没有重叠,第二种是二者有重叠。这里的重叠并不是说中枢区间,而是围绕该中枢区间波动的所有高低点。当两个中枢的波动区间有任何重叠,比如两个30分钟中枢是六段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加上连接中枢的走势类型(该走势类型最多是5分钟)、第一个中枢前的次级别走势类型,以及第二中枢后的次级别走势类型,一共九段5分钟走势类型构成的。这两个有重叠的30分钟中枢构成的走势组合,就是日线级别走势类型了。
一般在操作级别的视角下,把所有低于次级别走势类型的走势级别全部看作次级别走势类型,也就是级别分解到次级别就是最低级别,这在上面有过阐述。所以上面的九段走势类型可以成立。
到这里就可以根据走势的强弱强度不同、中枢的有无进行完全分类,共有七种,从弱到强,前面有详细分析,在此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