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物价随时间推移上涨的趋势,由于需要更多美元才能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导致手中货币贬值。这种购买力下降被认为是货币主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虽然存在其他通货膨胀理论和成因,但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价格水平的观点与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息息相关。
法定货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发行者的信任。而商品货币的价值则取决于其制造材料,例如黄金或白银。因此,法定货币不具备内在价值,而商品货币通常具有内在价值。公众对发行法定货币的政府的信任度变化,可能足以使法定货币变得一文不值。
然而,商品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含的金属或其他物质成分。因此,法定货币更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风险,因为其价值并非内在的。
摘要
- 通货膨胀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平均价格水平随时间上涨的速度。
- 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体中某一货币单位购买力的下降。
- 商品货币因其由贵金属构成或支持而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但贵金属贬值或供应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 法定货币仅由政府的信任及其征税能力支撑。由于其本身不具备内在价值,因此更容易出现此类通货膨胀,因为政府可以随意印制更多货币。
商品货币与通货膨胀
商品货币具有内在价值,但其价格波动风险会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大幅波动。例如,如果使用银币,大量白银的发现可能会导致银币价值暴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作为这一现象的历史例子,当西班牙探险家在 16 和 17 世纪发现大量金银并开始在新大陆开采矿石时,黄金和白银的突然涌入导致西班牙的贵金属供应突然增加,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商品货币通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货币贬值。贬值是指货币(通常是金属硬币)贬值,因为硬币中贵金属的含量低于其表面所印的价值。政府可能会在铸造硬币时添加铜、锡或其他价值较低的合金来降低硬币的价值,但仍声称这些硬币仍然有价值(例如,兑换1美元)。
个人还会通过剪掉金币或银币的边缘或锉掉硬币上的碎屑,将其中的少量碎屑熔化后出售,从而降低金币或银币的品质。这又会导致流通中的金币所含贵金属含量低于标称值。
法定货币与通货膨胀
为了方便并避免这些价格波动,许多政府发行法定货币。法定货币是由政府发行的货币,其背书并非实物商品(例如黄金或白银),而是由发行它的政府。法定货币的价值源于供求关系和发行政府的稳定性,而非像商品货币那样,源于支撑它的商品的价值。
现代纸币大多为法定货币,包括美元、欧元等全球主要货币。
最初,许多法定货币都由某种商品支撑。以某种商品支撑法定货币可以提高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任何人都可以拿着支撑的法定货币去发行政府兑换一定数量的商品。
最终,许多政府不再支持法定货币,货币的价值日益取决于公众信心。自1933年起,美国公民不再能用美国政府的货币兑换黄金。1971年,美国停止向外国政府提供黄金兑换美元。许多政府不再认为商品货币符合公众的最佳利益。
由于法定货币与实物储备(例如国家储备的黄金或白银)无关,它有可能因通货膨胀而贬值,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变得一文不值。如果人们对一个国家的货币失去信心,这种货币将不再具有价值。这与以黄金为支撑的货币不同;由于珠宝和装饰品以及电子设备、计算机和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制造对黄金的需求,法定货币具有内在价值。
例子
非洲国家津巴布韦是21世纪初最糟糕的情况的典型例子。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问题,该国央行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印钞。这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200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31亿至4890亿。物价飞涨,消费者不得不背着大包小包才能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1美元相当于约83.1亿津巴布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