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研究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對過程的深入研究,形成耐心
我們所說的過程分爲兩種:第一種是證券市場對利好利空的接受過程;第二種是利好利空對企業利潤實際產生效果的過程。
過程研究——如果要期待變化,必須要有足夠長時期的耐心和信心
變化總是比預想的要慢,很多投資機會在初步顯露苗頭之後,幾年後才真正形成股價的大幅上漲。更艱難的是,從顯露苗頭到形成實質性股價上漲之間的過程往往是無聲無息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投資機會的苗頭,跟蹤研究,千萬不能忘記了!要記錄清楚,經常複習。
例如:2004年國家就開始整頓血液製品市場,華蘭生物股價持續下跌到2005年6月後才逐步攀升,2006年開始股價暴漲。甚至我們可以把視野放長一些,以汽車爲例,當年汽車剛被髮明時,也是長期得不到推廣,價格被貴,起碼在30年以後,汽車纔開始大量取代了馬車。
即便是同樣的行爲,是否能給企業帶來實際效果以及所需的時間過程都需要深入分析,絕不能簡單地聽鳳就是雨!以營銷改革爲例,十年來,同仁堂年年都說營銷改革,一直也沒有看到什麼明顯的成效。武漢健民2005年就在說“華立入主,推進營銷改革”,直到2008年遇到行業機會纔有所成效。古越龍山2006年就在說營銷改革有望打開黃酒銷售局面,但至今效果不大。而張裕2003年上半年調整營銷:2004年就開始顯著見效。
從股市來看,大級別的行情很少突然中斷,泡沫也很難像氣球被針戳破一樣說破就破,修正錯誤同樣需要時間。而偏偏在泡沫即將破滅之前往往出現加速飆升,反而成爲短線賺取央錢的最佳時機(這個很折磨人)。反之亦然,股價跌人底部後價值被重新發現也需要轉換的時間。
關於變化對股市的影響速度及力度的一些心得
見實效(影響公司利潤)的變化
(1)中間環節:有些變化是需要中間環節和政策推動的,有些變化是不需要的,不需要的就快並且量級高,需要的就會穩和慢一些。
(2)對政策的認識,有些政策是放水的,效果就極快;有些政策是堵水的,效果就要慢慢看。政策放水是指政策方向與市場自身行動方向相一致,政策堵水是指政策方向與市場自身行動方向相背離,又可以理解爲政策放水是指政策對市場行爲的放縱,政策堵水是指政策對市場行爲的限制和改變。
(3)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接受速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周圍環境都充滿着因傳統文化經驗慣性和需要等長期積累而得來的價值觀,並由此形成固有的方式及習慣,這種固有的行爲習慣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相對而盲,那種假設現有的生活工作習慣不變的情況下,將市場已經接受了的產品和服務加以改進以提高性能和效果的做法則要實際得多,市場將很快以豐厚的利潤給予回報。
資本市場接受速度
(1)從資本接受速度來看,定性的因素容易理解,市場反應快,定量的市場反應就慢。
(2)有些因素的效果是需要觀察而後確定的,比如發改委民資20條,引導民間資金投資實業從而造威股市資金抽離這類股市利空,因爲其所能影響的資金總量無從求證,只能是一步一步看效果。
(3)資本市場中類似成功的案例和牛股比較多,市場對題材的接受就會很迅速而且預期很樂觀,如2004年的深圳國資重組題材、2009~2010年的古井貢酒行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