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崛起成爲全球經濟強國——被稱爲“德國經濟奇蹟”或“Wirtschaftswunder”——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當時德國大部分地區都成了廢墟。盟軍襲擊或轟炸了其大部分基礎設施。德累斯頓市被徹底摧毀。科隆的人口從 750,000 下降到 32,000。
簡而言之,德國當時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面臨着極其黯淡的未來。但到了1989年,柏林牆倒塌,兩德再次統一,它卻成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羨慕的對象。德國當時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GDP)僅次於日本和美國。
許多人將德國的重生譽爲經濟奇蹟,這不難理解。但德國究竟是如何實現這一壯舉的呢?
概要
- 德國經濟奇蹟是指德國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後,重新崛起成爲全球經濟強國。
- 德國經濟學家瓦爾特·奧伊肯 (Walter Eucken) 因開發“社會市場經濟”而受到讚譽,這一概念提倡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同時允許政府參與制定社會政策。
- 聯邦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因成功推行德國社會市場經濟而被譽爲“德國經濟奇蹟之父”。
戰後的德國
這些數字展現了一個國家陷入混亂的境地。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全國住房存量減少了20%。糧食產量只有戰前的一半。許多18歲至35歲的男性——這個羣體本來可以承擔起國家重建的重任——要麼被殺,要麼致殘。
戰爭期間,希特勒實行糧食配給制,限制平民每日攝入量不超過2000卡路里。戰後,盟軍繼續推行這一糧食配給政策,將民衆每日攝入量限制在1000至1500卡路里之間。
對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管制導致物資短缺和黑市的滋生。德國貨幣——帝國馬克——變得一文不值,民衆不得不通過易貨貿易來獲取商品和服務。
這個國家曾被四個國家佔領,不久便被一分爲二。東半部成爲社會主義國家,屬於深受蘇聯政策影響的“鐵幕”的一部分。西半部則成爲民主國家。夾在中間的是前首都柏林,它被一分爲二,最終被後來被稱爲“柏林牆”的牆隔開。
沃爾特·歐肯
德國令人震驚的重生中,或許最重要的人物是瓦爾特·奧伊肯。奧伊肯的父親是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波恩大學學習經濟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伊肯開始在母校任教。最終,他進入了弗萊堡大學,並最終使這所大學蜚聲國際。
社會自由市場
奧伊肯在這所學校裏積累了不少追隨者,這所學校也成爲德國少數幾個可供反對希特勒人士表達觀點的地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在這裏開始發展自己的經濟理論,這些理論後來被稱爲弗萊堡學派、秩序自由主義,或“社會自由市場”。
歐肯的思想根植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陣營,同時也允許政府參與,以確保這一體系儘可能惠及更多民衆。例如,將實施強有力的監管,以防止卡特爾或壟斷的形成。此外,龐大的社會福利體系將爲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們提供安全網。
他還支持建立一個獨立於政府的強大的中央銀行,專注於利用貨幣政策保持價格穩定,這在許多方面反映了米爾頓·弗裏德曼的思想。
對 Eucken 的反應
歐肯所倡導的經濟體系在今天看來或許再正常不過,但在當時卻被視爲相當激進。我們必須將歐肯的哲學置於他所處的時代來審視。
席捲全球的大蕭條對德國的打擊尤爲嚴重。惡性通貨膨脹摧毀了德國經濟,並導致了希特勒的崛起。許多人認爲社會主義是席捲全球的經濟理論。戰爭結束後不久,被美國和盟軍控制的德國西半部必須決定走哪條通往經濟繁榮的道路。
德國經濟奇蹟之父
西德初建之初,圍繞新國家財政政策方向的爭論十分激烈。許多人,包括勞工領袖和社會民主黨成員,都希望建立一個仍然保持政府控制的體系。然而,奧伊肯的得意門生,路德維希·艾哈德(後來被稱爲“德國經濟奇蹟之父”),在當時仍然實際控制着德國的美國勢力中,開始嶄露頭角。
埃哈德的開始
埃哈德是一名一戰老兵,曾就讀於商學院,他是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人物,曾在一個專注於餐飲業經濟的組織擔任研究員。但在 1944 年,納粹黨仍然牢牢控制着德國,埃哈德大膽地寫了一篇討論德國財政狀況的文章,並假設納粹會輸掉戰爭。
他的工作最終被美國情報部門發現,並很快被美國情報部門找到。德國投降後,他被任命爲巴伐利亞財政部長,然後一路晉升,成爲仍被佔領的德國西半部經濟委員會主任。
新德國貨幣
艾哈德在獲得政治影響力後,開始制定多管齊下的措施,以重振西德經濟。首先,他在制定由盟軍發行的新貨幣以取代過去毫無價值的貨幣殘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計劃將公衆可獲得的貨幣數量減少了驚人的93%,這一決定將減少德國個人和企業持有的少量財富。此外,還實施了大幅減稅,以刺激支出和投資。
該貨幣原定於1948年6月21日開始發行。然而,埃哈德卻在同一天決定取消價格管制,此舉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埃哈德幾乎因這一決定而受到了所有人的批評。埃哈德被帶到了美國將軍盧修斯·克萊的辦公室,後者是負責監督德國被佔領的西半部的指揮官。克萊告訴埃哈德,他的顧問告訴他,德國人激進的新政策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埃哈德的回應非常有名:“將軍,別聽他們的。我的顧問也跟我這麼說。”
但令人驚訝的是,埃哈德證明所有人都錯了。
經濟奇蹟不斷綻放
幾乎一夜之間,西德就恢復了生機。當人們意識到新貨幣的價值時,商店裏立刻堆滿了商品。物物交換迅速停止;黑市也隨之消亡。隨着商業市場的興起,人們再次有了工作的動力,西德那著名的勤勞精神也隨之迴歸。
1948年5月,德國人每週大約缺勤9.5小時,拼命尋找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但到了10月,也就是新貨幣發行、價格管制取消幾周後,缺勤時間降至每週4.2小時。6月份,德國工業產值約爲1936年的一半。到年底,這一數字已接近80%。
馬歇爾計劃
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也爲德國的復興做出了貢獻。該計劃由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制定,美國向受二戰影響的歐洲國家提供了超過150億美元(按2020年價格計算約爲173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德國。
然而,馬歇爾計劃的成功一直受到經濟史學家的爭議。一些人估計,在此期間,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對德國國民收入的貢獻不到 5%。
西德的經濟持續增長。到1958年,其工業產值比僅僅十年前高出了四倍。
歸納總結
當時,德國正處於冷戰之中。西德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在很大程度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儘管政府在制約自由市場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東德與蘇聯關係密切,實行共產主義。這兩個國家並列,爲比較世界上兩大經濟體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視角。
令人驚訝的是,兩者之間並無太大可比性。西德蓬勃發展,而東德卻落後了。由於經濟困境和政治自由的缺失,東德居民很快爆發了抗議,儘管有旅行限制法,但仍有大批民衆試圖離開。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權幾十年來首次允許其公民直接前往西方國家。這幾乎立即導致了東德的崩潰。很快,這兩個國家又將統一起來。
但要實現兩德平衡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統一之初,德國東部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爲西部地區的30%。30多年過去了,東部地區的GDP仍然僅爲西部地區的75%左右。但在1948年,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沒有瓦爾特·奧伊肯和路德維希·艾哈德,德國的經濟奇蹟或許永遠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