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研究案例分析
過程研究在實際投資過程中極爲重要,而大量的案例分析有利於提高我們對各種“過程”分析的意識和能力。下文將提供多例“過程”的分析,經過多起看似平淡案例的過程追蹤,希望能夠在不知不覺中使大家的投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案例一
是否進行過程研究一年複合收益率 31%與17%——高手與高手之間的收益率差距
巴菲特是進行過程研究的高手,這一點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
巴菲特並於心算,對於每一隻目標股票,巴菲特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其以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的方式進行估值。
他的計算公式展開來就是:
公司價值=第1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第2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2+第3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3十第4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4十第5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5+第 6年自由現金流/(1+折現率)6+......公司債務。
自由現金流是一種財務數據,用來衡量企業實際持有的能夠回報股東的現金。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股東(和債權人)的最大現金額。
自由現金流量等於企業的稅後淨營業利潤(即將公司不包括利息收支的營業利潤扣除實付所得稅稅金之後的數額)加上折舊及攤銷等非現金支出,再減去營運資本的追加和物業廠房設備及其他資產方面的投資。它是公司所產生的稅後現金流量總額。
自由現金流量可簡單地表述爲“利潤+折舊-投資(維持性投資)”。
拋開這種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不說,我們發現一個關鍵所在!只要是照這種:方法去估算一家公司的價值,就必須儘量準確地去預測公司未來數年的自由現金流,這就要求投資者對公司業務(包括收入和利潤)的開展和增長在時間過程上的進度進程做出有效的判斷,也就是說要考慮“時間價值”。因爲即便你預測對了公司未來5年的自由現金流總和,但是如果你把實際上第5年才發生的現金流預測到了第2年或者第3年,由於不同年份自由現金流在折現時所除以的(1+折現率)的乘方不同,那最終給公司估值的結果也會大爲不同。
在亞當.史密斯所著的《超級金錢》一書中,巴菲特向作者介紹了格雷厄姆的另一位信徒名叫赫伯特,他與巴菲特師出同門,自然投資理念頗有相通之處,他們都注重股票的內在價值,要求購買價格一定要低於內在價值。但赫伯特似乎永遠不去考慮收益的時間價值。
例如,赫伯特購買一隻叫“PennCentral"債券,他認爲該債券由匹茲堡鐵路公司和埃裏克鐵路公司做抵押擔保,最終的結果一定會是好的。儘管等待的時間會很長,甚至有可能像作者所說的“等上20年”,但是結果是確定的,所以掙錢是肯定的。
赫伯特認爲“這能使我安枕無憂,我不着急,好事總是多磨”。
我想,如果換做巴菲特,他一定會着急的,因爲,如果等待的時間真的很長,那麼按照一定的折現率算下來,淨現值很可能顯示這筆投資是得不償失的。
結果是顯然的,從1956年到1969年,注重時間價值從而注重過程研究的巴菲特取得了年複合收益率31%的驚人戰績,而赫伯特雖然在15年內取得了年複合增長率17%的輝煌戰績,但是和巴菲特相比就差太遠了。
“早投資”代表:假設是買保險或者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每年年初投資1萬元,等額連續投資15年,從第16年起就不用繼續投資了,每年能夠穩定有10%的固定收益,那麼這筆連續投人的15萬元,到第40年年終時會增值到多少錢?
“晚投資”代表:按照“早投資”同樣的方式投資,只是比“早投資”晚了3年,但是其在剩下的37年裏連續每年都不間斷地投資1萬元,總計投資37萬元。
“晚14年”表示在第15年纔開始投資,但是其爲了追趕早投資的兩位朋友,每年投資越投越多。
我們看出“晚投資”者連續投資了37年,相對早投資者的15萬元,足足多投資了22萬元,但是由於晚投了3年,到第40年結束的時候,能獲得總金額363.04萬元,還是少於“早投資”者。這不能不讓我們感慨資金的時間價值。
再看這位到第15年纔開始投資的朋友,他前後一共投資了151萬元,足足是“早投資”的10倍,才終於在40年的時候迫上了“早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