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是股市投資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但對待政策不能聽風就是雨,應該以嚴謹的態度分析和評估各類政策,應注重考慮以下幾點:(1)政策本身的明晰性、穩定性和強制性;(2)政策執行主體與作爲政策客體的企業之間雙向溝通的意願、能力和效果;(3)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對政策的落實程度.執行方式和實施效果:(4)政策執行再央策和政策調整情況。
欲達到政策目標,很多政策本身都存在一個逐步摸索成熟的過程。
以環保政策爲例,開始也許是政策法規環保、道德約束環保技術環保,但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來看,單純的約束性法律法規、道德提倡等都往往不能被有效執行。只有做到了產權環保,環保的效果才能最終事半功倍。
什麼是產權環保呢?是用產權明晰的利益驅動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即建立一種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獲利,環境越好則獲利越多的環保與利潤統一的機制(所有政策推動的事務,都存在這樣一種需求),並通過產權機制的設計,誘使經營者自發地關心環境、保護環境我們將這種環保方式稱爲“產權環保”或“自律型環保”。產權環保更具根本性、高效性、內在性、自律性的優點。
過程的不可或缺——夯實邏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回顧過往投資的經驗教訓,單個人思考問題很容易產生偏差,發生“主觀臆斷”,不求甚解而輕易地把一些因素理解成爲公司股價的利好或利空因素,看了一個雞蛋就聯相到一個美歡場歸因來看,其空就是對過程的忽略,對過程中各種成本的忽略,對過程中各種不確定性的忽略。作爲投資者,-定要想方設法提高我們思維邏輯的嚴謹性,作爲價值投資,切應圍繞着企業利潤,無論什麼利好利空,最後總要歸根於對企業利潤的影響,而利好的程度和確定性,也要看從利好到利潤這個過程的成本和確定性。
企業利潤=銷售單價X銷售量一(固定成本總額+單位變動成本X銷售量),這個公式應時刻牢記在大腦中,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無論是什麼外部因素的變化,都要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必然要通過公式右邊中的變量發生作用,這個外部因素是否確確實實能提高企業產品的銷售單價,爲什麼?是否確確實實能增加銷售量,爲什麼?是否確確實實能降低企業的成本,爲什麼?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過程不要走得太超前——討論與必須反對
“妄想而不跟市場”是基本面研究型投資的大忌,如果想做中短線能漲的股票,就是需要其他人能夠較快地認同你的基本面思維邏輯,所以討論是必須的,討論本身就是一個測試你的思維邏輯能否取得市場認同的小型實驗。
選擇討論的對象很重要,既需要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又需要對股市投資心理有一定把握的人。根據以往的經驗,中短期就能見效的投資,往往是在討論過程中就能激發出大家興奮不已的股票。
最忌諱以牽強的理由買賣股票,投資決策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利好的確定性、利好的強度,還要考慮市場對利好的接受方式和程度。
要在市場中更好地生存,最理想的超前程度是:
1.資本市場接受程度方面,尋找大家已經注意到但是思路尚未整理成型的投資機會;
2.實際利潤方面,尋找切實的利潤超預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