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金融領域中,人們對數字的偏愛已經取代了對批判性思想的追求和探索。只要是能和數字聯繫到一起的事情,就會被人們奉爲福音真理。研究表明,人們經常被僞科學所愚弄。只要讓事情變得更復雜,就能讓人們越加信以爲真!風險經理、分析師和諮詢顧問都是用僞科學制造安全幻覺的罪魁禍首。因此,我們必須隨時警惕,防止人爲使用這些毫無意義的數字。批判性思維和懷疑主義永遠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放之四海而皆準(但也是最罕見)的工具。
維斯伯格(Weisberg)等人的最新研究顯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很容易被貌似科學的東西所愚弄。他們用形形色色的偏見杜撰出標準的心理學依據,爲僞科學披上科學的外衣。有些依據確實不錯,有些則拙劣不堪(只是對這些偏見的重新包裝)。無論是不錯的解釋,還是拙劣的解釋,一旦吸收了毫無意義的科學信息,便會顯得優雅無比。
加納等人發現,人們經常會因爲“誘惑性細節”而分散注意力。只要讀上幾段“有趣”但卻毫無意義的文章之後。人們就會徹底忘記最重要的東西!這突然讓我對分析師的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金融領域到處都充斥着僞科學和“花邊消息”。例如,風險管理就是最顯而易見的僞科學,也是最高境界的僞科學。儘管風險價值之類的指標可以讓我們感到輕鬆愜意,但它實際上卻只能創造出虛幻的安全感。“肥尾”現象的存在、內生相關性以及採用動態輸入的風險,共同造就了VaR的無效性。毫不奇怪,UBS對VaR的過分依賴絕對是天大的錯誤,也是這個行業的核心問題之一。每一份報告都在不遺餘力地暢想未來,總能讓我們幻想到史上最瘋狂的利潤增長率!市場分析師是僞科學的始作俑者。他們也是“花邊消息”的製造者。絕大多數分析師的報告都充斥着“妙趣橫生”但卻毫無關聯的信息。用小數點後兩位數字的精度去預測未來5年的收益,絕對是可笑至極的荒誕之舉。這樣的數字一無是處。
業績衡量指標是另一個僞科學在金融領域橫行霸道的例子。阿爾法、貝塔以及追蹤誤差之類離譜的詞彙,無非是爲了混淆視聽,讓這個領域更加烏煙瘴氣。“風格漂移” ,“基於持有組合的風格風險”以及“基於收益的風格分析”的意圖,不過是使這個行業顯得無比重要。然而,一旦觸及數字背後的真正動因,它們就會漏洞百出。
僅僅因爲能定義就說明一種事物是有意義的,這顯然不合乎常理。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嚴格的批判性思維和深刻的質疑。僅僅因爲能夠量化就盲目信奉數字,無異於自取滅亡。
在現代金融領域,人們對數字的偏愛已經取代了對批判性思想的追求和探索。這是一種讓人感到極度悲哀的趨勢。請不要誤解,我的最大愛好,就是用實證依據去驗證流行於這個行業中的傳說,我把這種方法稱爲“基於證據的投資”。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似乎還是在把僞科學當做絕對真理,把一切用數字衡量的東西當做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