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念週期性循環
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歷過度熱情追高成長型股票導致最終幻想破滅之後,必然又會走回到穩健的價值型投資的老路上,循環往復、週而復始,投資理念的變化呈現週期性的循環規律。
同時,歷史經驗顯示,能夠在較長時期內主導股市主旋律的概念,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概念股是前期主流成長型投資的必然產物和昇華;(2)有令人振奮的概念;(3)有令人信服的增長記錄。
追溯美國股票市場近50年投資理念演變的歷史,大致按以下線索在展開,其中又蘊涵着某種週期性的循環規律:電子、半導體股(60年代)——績優藍籌股(70年代)——生物工程股(80年代)——亞洲四小龍(高成長的區域)、網絡股(90年代)——傳統行業績優藍籌股(目前仍處於迴歸過渡期)。在每一週期中,投資者對證券評價的風格和方式在證券定價中起關鍵作用,從而也就奠定了該時期的主流投資理念。概念股興起時期,以內在價值型投資爲基礎的穩股基礎理論屈從於空中樓閣理論,藉助於投資大衆的從衆化情緒和過度反應,將憧慢美好的空中樓閣演繹得登峯造極。在概念股崩潰之後,受傷的弱勢羣體和投資大衆追求安全,穩健的觀念又深人人心,以內在價值作爲股票投資價值的心理底線牢不可破,從而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回到有看得見的收益增長和分配現金紅利的傳統產業,直到下一輪週期新的振奮人心的概念出現。
我們發現,市場投資理念的週期性變化同股票市場籌碼結構的調整過程有驚人的一致,只有當被低估的市場籌碼,在經過成長型股票熱的高峯之後,逐步被調整到更積極,更堅定的投資者手中,且一旦這種市場籌碼結構轉換的調整完成或時機成熟之後,新一輪市場熱點或週期的啓動就不遠了。這種週期性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的股票市場都是合乎邏輯的,因爲它與股市博弈遊戲的利益矛盾或盈虧結構相一致。
社會學家說過,任何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後,那些上了年紀最適應原來社會的人,大都是失敗者,因爲他們適應新社會新事物的能力較之可塑性很強的年輕人要差許多。人如此,企業如此,投資也是一樣的。作爲投資者,最寶貴的品質就是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以適應投資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