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水池理論
水池理論
社會財富不是虛無縹緲的,它需要以各種形式存在。國際通行的金融資產大類劃分爲債券、股票、商品、現金。也就是說,金融資產要麼以債券形式存在,要麼以股票形式存在要麼以商品形式存在,要麼以現金形式存在,或者其他。無論如何,總是要以一定的形式存在。
社會財富在各類資產之間的流動,帶來了各類資產估值水平的變化,表現爲股市的漲跌、房價的漲跌、債券收益率的變化以及短期內商品價格的波動等。(所以,大類資產價格的波動是一個持續進行的“更優選擇”的問題,即隨着宏觀環境的變化,財富尋找和流向更優的大類資產造成價格波動。)
社會財富在各資產之間進行分配之後,願意進入股市的社會財富總量將在各個投資品種之間再度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決定了各只股票的價格(單隻股票的價格波動同樣是個“更優選擇”的問題)。
所以,要判斷股市大盤的大方向,需要關注各大類資產在不同時期對投資者吸引20力 的相對變化。
同理,股市中的行業.板塊以及單個投資品種的走勢,同樣取決於和股市中其他主要投資品種相比,其對股市投資資金的相對吸引力(這是後文中“投資決策寬度”的理論支持)。
社會財富在各類資產之間流動,可以想象成水在各個水池之間流動,投資價值凸顯的資產就像地勢下降的水池,資金流向這裏,直到其水平面再次達到其他水他的高度(其實這也是所謂“價值窪地”的概念來源)。這種形象思維非常便於理解上文所述資產之間價格變動的動因,我們稱之爲“水池理論”。
資金流動的動因
社會財富在各大類資產,以及股市中各個投資標的之間流動的動因主要爲:
(1)各大類資產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風險,以及由兩者所形成的資產預期風險收益特徵。
(2)投資者風險收益心理取向的變化(風險厭惡、高收益偏好等)。
認識水池理論的意義
水池理論非常簡單,但是認識它使我們能夠明晰股市大盤、行業、板塊,甚至個股的波動原因,大盤、行業、板塊的中短期波動道理很簡單,其實不過是因爲相應資產的預期風險收益特徵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社會財富配置比例變化而已。正確地認識有助於我們在股市投資中採用正確的決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