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效應
爲什麼微軟的壟斷地位堅不可破?爲什麼中國的龍芯舉步維艱?
如果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價值隨使用者的增加而提高,這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的演變規律就是主導型網絡對小規模網絡的不斷排擠,並且由此不斷自我強化。
網絡效應不僅在經濟領域,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其實也是無所不在的,例如以英美爲基礎的英語對世界語的排擠就是一個文化領域網絡效應的典型案例。
美國股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企業中美國運通和微軟公司的網絡效應較大,在以信息共享或者聯繫用戶爲基礎的業務中(這兩種業務都可以理解爲客戶資源整合型)更容易發現網絡效應,但是從事有形商品交易的企業卻很難體現網絡效應的威力。
比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很大一部分超過了買主和賣主之間互動的範圍,如美國網絡市場eBay,由於大量賣主的存在,使美國的網購者將eBay作爲上網購物的第一選擇。
“網絡效應”和“大價值系統中的核心產品和服務”是公司穩定發展的最高境界,美國的微軟、甲骨文等基礎軟件公司以及英特爾等高科技公司都是這類公司的典型,中國的用友和金蝶也都在朝這方面努力。
可惜的是,中國作爲後起的發展中國家,A股上市公司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夠做到這個境界的很少,在各行業的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大都佔據了價值體系的核心環節,而把外圍的、易被替代、波動性大的環節留給了後起國家。
但是在中國國內市場中,這樣的網絡效應並不少見。小商品城(600415),就是典型的案例。
壟斷
壟斷得以存在的根本就是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具有不可逾越的保護屏障,是壁壘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壟斷有很多種,如:
a,建立在法規基礎上的法規型壟斷。
b.建立在不可超越的技術基礎上的技術型壟斷。
這兩種壟斷清楚明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說。不過也正是因爲其“清楚明白,容易理解”,而難以憑此在資本市場獲取超額利潤。作爲投資者,我們所器要做的就是平時多注意蒐集、整理和儲備,在各種突發因素使該壟斷價值增加時快速反應。
c.情景壟斷:各種原因(很多時候甚至消費者自己都說不清楚)造就出的一種情形或形勢,使消費者難以更換對該產品或服務的使用。
巴菲特購買的《華盛頓郵報》由於各種原因被長時間廣泛接受爲時政新聞類唯一媒體;索尼公司可以推出性能更好的音樂播放器,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複製蘋果公司因爲iPod、iTune、iPhone產品系列和由此形成的品牌形象以及與相關公司建立起的友好合作關係等等因素所造成的系統優勢。
情景壟斷成因比較複雜,對於潛在競爭對手來說,要先弄清楚爲什麼公司的產品難以替代,才能發出替代攻擊。而要替代成功,要解央的問題錯綜複雜。你可以複製他人的製造I藝,可以拷貝他人的技術,但對既成的形勢很難複製。這導致了有些情景壟斷持續性非常強。
情景壟斷的強度很容易被資本市場輕視,因而存在超額利潤的機會,我們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克服成見,深人草根調研,理解並參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是一種生活中的情景壟斷。
禮品類的品牌消費品大多屬於情景壟斷,以高檔白酒爲例,即便你不喜歡,但是社會經驗告訴你,接受者認可這個,不送國酒茅臺.不送五糧液,就會有一種拿不出手、辦不成事的感覺。
再比如美國的穆迪信用評級公司,由於獲得了美國政府“特許統計評級機構”的認證,2006年美國政府又將其列人“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組織”,隨着美國政府日益倚重“標普、穆迪和惠譽”等三大評估巨頭,使得證券發行人或投資者在發行、購買或持有相關證券時出於對監管目標的依靠,不得不考慮或受制於三大巨頭的評級。這種“監管特許”加強了三大巨頭的市場影響力,強化了其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直接影響或決定相關證券發行人的融資機會及成本、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組合以及受監管實體的合規成本。美國之外,許多國家在制定監管目標時,要求參考“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這進一步促成了三大評估巨頭在美國國內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壟斷力量,給三大評估巨頭帶來鉅額利潤回報。穆迪公司“投資者服務”業務的利潤率居然超過了50%,資本回報率竟然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