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那些持續的、可預測的錯誤行爲的心理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是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這項研究最終吸引了兩個領軍人物的加盟——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我於1998年出版《逆向投資策略:背離大衆,跑贏大市》之後,更多前沿的研究被髮表出來。新的研究成果在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的層面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解釋了爲什麼泡沫如此有力、如此頻繁地查復發生,爲什麼逆向投資策略在過去非常有效,而且會在將來繼續跑贏其他投資方法。就像心理學家從心理失常的病人那裏瞭解到人類大腦的很多功能,投資領域的研究者通過調查投資狂潮和大股災而獲得對金融決策有價值的見解。投資泡沫是投資者反應過度的最清晰的例子,因爲此時股票價值與價格常常處於兩個極端。
我認爲這些工作只是這一激動人心的領域的開始。
這項研究極人地解釋了爲什麼人們被投機狂潮和泡沫所俘獲,爲什麼意識到正在發生的事情會如此困難。讓我們作別18世紀英國公爵夫人和21世紀投資銀行家絕望地追逐誘人財富的扭曲可笑的畫面,也與那些導致他們做出如此行爲的不良情緒分手吧。
危險的情緒
前一章描述的投資者將財產傾注於所有歷史性的泡沫中的現象很有趣。就算是龐氏騙局之王伯納德·麥道夫(Bernard Madoff),可能都會對後來泡沫的發起者嫉妒不已。他們的計劃比麥道夫要簡單很多.而且如果被抓住了不用蹲監獄,也不會輸得底褲精光。想到數百萬人的退休基金和金融資產備受打擊,這一點也不好笑。
儘管有關投資者和市場行爲的心理學研究逐漸受到感興趣的投資者的迫隨,但大部分經濟學家、金融學者和華爾街專家,仍然沒有重視心理學在投資決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20世紀70年代起,我就開始參與部分關於認知心理學、社會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毫無疑問,這些發現對我們瞭解反覆誘編我們做出錯誤判斷的市場現象很重要。這也是我們在接下來兩章裏討論相關細節的原因。
直到最近兒年,我一直對市場上的某些重要事件感到困惑。儘管有很多空白已經被填上,但拼圖上仍有一個重要的部分看上去沒補好。在上一章我們已經探討了這個部分:爲什麼人們在投資狂潮和恐慌中會像發瘋了一樣?他們怎麼會花75000美元(按今天的購買力計算)來買一個稀有的鬱金香球莖,而又在幾個月之後連750美元都不願意支付了呢?投資者怎麼會在2000年早期爲紅帽公司(一家熱門的計算機軟件公司)的股票支付每股150美元,而兩年不到就只會支付3美元了呢?
是什麼將那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本該完全理性的投資者,驅使到那些比幾個世紀之前更具有破壞性的投機狂潮之中?
是的,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其他一些相關的學科已經在指出投資者所犯的無數心理錯誤,以及如何理解這些錯誤既可以保護你自己又可以幫你賺大錢上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沒有一個心理學研究可以回答爲什麼股價的波動會如此劇烈,也無法回答狂歡爲何瞬問就變成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