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個以上的實體板後,主力將進行洗盤或者直接出貨。本章戰法要抓住的是二波行情,當然就要確保主力在第一波拉昇後不是直接出貨,而是進行正常洗盤。
但高換手個股往往伴隨着主力或幾個主力之間的對倒盤,換手率都偏大,籌碼分佈圖上會顯示籌碼大量向上方轉移。因此很難從籌碼圖中上來判斷主力籌碼是否還在手中。也許你會說,你可以從股價的表現和量能情況來大概分析出主力是否在瘋狂出貨。
的確,這個方法有一定幫助,畢竟瘋狂出貨有較爲明顯的盤口特徵和K線形態。但爲了更高程度的把握主力動向,也爲了幫助部分使用高端軟件的股民朋友熟悉應用,這裏引入了一個高級指標——機構持倉。一般高端軟件都會有這個指標,通常會採用曲線的形式來形象表示機構的持倉變化情況。
如下圖所示是這個指標的截圖。

這個指標的原理是對成交明細裏成交單的級別以及成交方向,按照個股流通盤的大小情況,通過既有的計算模型模擬出的機構增減倉的數據,進而用曲線的形式表現出來。它的優勢在於計算機強大的監控和計算能力,讓數據最大程度的貼切真實持倉,而人顯然是很難做到的。
有了指標後,那通過觀察主力在第一波拉昇完成後的持倉變化情況,很容易就能判斷出是出貨還是洗盤。在這裏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就是洗盤與出貨的區別。其實從本質上這兩個行爲是一樣的,都是砸盤。但區別在於洗盤主力只是砸出很小部分的倉位,隨後還會在二次拉昇中買回來。而出貨是大量砸盤,後期不會再買回來。
因此在機構持倉線上就會體現爲洗盤時小幅下降,隨後再次上升,而出貨則快速下降,隨後不會再上升。
如下圖所示的示意圖表現了這兩種情況。

從圖中兩種情況的對比來看,顯然我們需要的是第一種情況,也就是洗盤的情況。而且判斷起來也非常簡單,原理在於,既然主力在第一波完成後沒有急着出掉手中的籌碼,那必定會在更高的位置完成出貨。啓動二波拉昇行情的可能性極大,這就爲戰法的實施創造了根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