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看空聲中,市場收出了一根放量長陽線,因此許多來回坐“電梯”的投資者又開始忙碌起來,急着打聽究竟是什麼消息會影響了市場的趨勢,搜索分析師們對此次上漲的評論。總之,他們千方百計到想弄明白這次市場上漲的原因,以及後市會何去何從。
其實事實證明,股價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股市的表現形態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每一輪的走勢都由上漲、橫盤、下跌三種形態組成。
牛市中經過連續的放量上攻之後必然會有短暫地回調,熊市經過連續的下跌之後同樣會出現短暫地反彈。牛市與熊市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市場整體的趨勢是以上漲形態爲主還是以下跌形態爲主,哪種形態持續時間更長。
通常,投資者只要用心觀察盤面的變化就會發現,每次市場走勢的改變也都有其特徵:由升勢轉爲跌勢前,首先市場出現階段性的天量,接着股指創出階段性的天價,然後進入調整;由跌勢轉爲升勢前,則先是出現階段性的地量與地價,隨後市場進入反彈。
通過歸納分析A股市場以及香港市場往年牛熊轉換的過程可以發現,每當不斷傳出利好消息、市場出現濃厚地樂觀氣氛、投資者情緒高漲、看多的聲音佔據了輿論的主導地位、市場持續的放量一個接着一個突破了重要阻力位等特徵出現的時候,這都預示着市場已經進入到高風險區域。
一旦新股頻頻跌下發行價,市場中不分績優績差、大盤小盤一律跌得面目全非,整體市盈率、市淨率接近或者創出歷史新低,投資者由於找不到足夠的理由支持市場上漲而感到萬分絕望時,這意味着市場已經進入到低風險區域。
因此,投資者雖然無法準確得知牛市何時到來,震盪市是否會變爲熊市,卻可以採取被動投資法通過對股票品種的動態調控,真正的擺脫被動。
首先,應明確以下的觀念:市場一旦進入高風險區域之後,則以賺取現金爲目標;市場一旦回落到低風險區域之後,則以賺取股票數量爲目標。
第二,根據市場每階段的表現特徵來把握持倉比例。
例如,當市場表現出高風險區域的特徵時,就把倉位控制在30%;當市場表現出低風險區域的特徵時,就把倉位提高至70%;而當市場特徵表現爲橫盤震盪、上下趨勢不清楚時,就把倉位控制在50%左右。
第三,在不同的風險區域內控制倉位比例並非每根陰線就買,也不是遇到上漲就賣。
若市場經過持續調整進入低風險區域後,則根據實際的盤面表現,發現下跌的過程中出現階段性的地量與止跌陽線後,再分批次買進;
若市場經歷持續上升進入高風險區域後,則根據實際的盤面表現,發現反彈的過程中出現階段性的天量調整陰線後,再分批次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