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走勢和當時經濟金融形勢分析
2002年1月29日~2002年6月25日的反彈行情主要因素:(1)2002年1月28日,中國證監會公佈國有股減持方案階段性成果;(2)2002年2月21日,央行再度降息。
分析:1994~2001年中國股市的7年大牛市,背後的重要驅動力源於利率的持續下調,而2001年6月開始的股市下跌,主要導火線是國有股減持。本次兩個利好信息:一個是7年牛市主要驅動力的延續,另一個是牛市下跌原因的修復,新進場的資金還是過去的利率和政策敏感性資金,這決定了本次反彈也將是2001年6月股市下跌前原有股市投資邏輯的延續。因此,本次反彈行情中高市盈率(成長股+概念股)指數上漲幅度最大。
2003年1月6日~2003年4月16日這波熊市反彈行情:2003年初的行情啓動並沒有明顯的政策面信息配合,但宏觀經濟在2002年GDP恢復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行業分化現象,汽車、鋼鐵、能源、石化、港口、金融等行業持續走強,上市公司利潤大幅上升。行情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於強勢行業利潤高增長,行情的主要推動資金爲證券投資資金,資金流向表現爲價值投資理念倡導者的證券投資基金向“五朵金花”行業集中,基金抱團取暖,股市出現“二八”現象。因此,市場出現了明顯的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分化走勢。
2003年11月13日~2004年4月7日熊市反彈行情:在外圍股市普遍強勢上漲以及中國GDP增長強勁的背景下,基於對2004年股市行情的美好預期,各路資金加速進場,各類社會遊資成爲這輪反彈的主要推動者。股市表現爲科技股、重組股甚至績差股、老莊股超跌股與價值股輪番上漲的局面。
2005年6月6日~2006年12月31日的大牛市第一階段:主要驅動資金爲證券基金(2006年被稱爲基金年)、保險資金、社保基金.QFII爲代表的機構資金和國際熱錢。低位啓動,以價值挖掘爲主,低市盈率代表的價值股漲幅遙遙領先。
2007年1月1日~2007年5月29日的大牛市第二階段:主要驅動資金爲儲蓄搬家。大牛市行情進入中間階段,市場情緒極度樂觀,高市盈率指數所代表的成長和概念股票快速上漲,短短5個月,上漲近兩倍。
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的大牛市第三階段:主要驅動資金爲基金髮行猛增。大盤價值股上漲。
重點:新入市資金的來源及其風險收益偏好決定股市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