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 ETF 與被動型 ETF 投資:概述
傳統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有數百種類型,幾乎涵蓋所有你能想到的指數。ETF 具備指數共同基金的所有優勢,包括低換手率、低成本和廣泛的分散性,而且其費用率也顯著降低。
雖然被動投資是ETF投資者中流行的策略,但它並非唯一的策略。本文我們將探討並比較各種ETF投資策略,以深入瞭解投資者如何運用這些創新工具。
要點
- 過去十年,ETF 的受歡迎程度大幅提升,投資者可以低成本獲得涵蓋多個指數、行業和資產類別的多元化持股。
- 被動型 ETF 傾向於遵循跟蹤特定基準的買入並持有指數策略。
- 主動型ETF利用多種投資策略來超越基準。被動持有主動型ETF確實可以實現主動管理。
- 被動型 ETF 的成本往往低於主動型 ETF,而且透明度更高,但也不提供任何阿爾法空間。
被動投資
ETF 最初旨在爲投資者提供一種跟蹤指數的單一證券,並進行日內交易。日內交易使投資者能夠通過單筆交易買賣構成整個市場(例如標準普爾 500 指數或納斯達克指數)的所有證券。因此,ETF 提供了在一天中任何時間建倉或平倉的靈活性,而共同基金則每天只交易一次。
雖然日內交易能力對於活躍交易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但對於喜歡買入並持有的投資者來說,這僅僅是一種便利。根據晨星公司的數據,大多數主動管理型基金都無法超越其基準或被動管理基金,尤其是在較長時期內。ETF 爲實施指數化或被動管理提供了一種便捷且低成本的方式。
主動投資
儘管指數基金業績斐然,但許多投資者並不滿足於所謂的平均回報。即使他們知道少數主動管理型基金能夠跑贏大盤,他們仍然願意嘗試。ETF 正是爲此而生。
通過允許日內交易,ETF 爲這些交易者提供了追蹤市場走向並進行相應交易的機會。雖然仍然像被動投資者一樣交易指數,但這些主動交易者可以利用短期波動獲利。如果標準普爾 500 指數在開盤時飆升,主動交易者可以立即鎖定利潤。
因此,所有可用於傳統股票的主動交易策略也可用於 ETF,例如市場時機、板塊輪動、賣空和保證金買入。
主動管理型ETF
雖然ETF的結構旨在追蹤指數,但它們也可以被設計爲追蹤熱門投資經理的首選,模仿任何現有的共同基金,或追求特定的投資目標。除了交易方式之外,這些ETF還可以爲投資者/交易者提供旨在實現高於平均水平回報的投資。
主動管理型ETF有可能使共同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受益。如果ETF旨在反映某隻共同基金,其日內交易功能將鼓勵頻繁交易者使用該ETF而非共同基金,從而減少共同基金的現金流入和流出,使投資組合更易於管理且更具成本效益,從而提升共同基金對投資者的價值。
透明度和套利
主動管理型ETF之所以難以普及,是因爲其創建存在技術挑戰。基金經理面臨的主要問題都與交易複雜度有關,更具體地說,是ETF套利機制的複雜性。由於ETF在證券交易所交易,ETF份額的交易價格與標的證券的交易價格之間可能存在價格差異。這爲套利創造了機會。
如果ETF的交易價格低於標的股票的價值,投資者可以通過買入ETF份額,然後將其兌現以獲得標的股票的實物分配,從而從折價中獲利。如果ETF的交易價格高於標的股票的價值,投資者可以做空ETF,並在公開市場上買入股票來彌補倉位。
對於指數ETF,套利使ETF的價格接近標的股票的價值。這是有效的,因爲每個人都知道特定指數的持倉情況。指數ETF無需擔心披露持倉,價格平價符合每個人的最佳利益。
對於主動管理型ETF來說,情況會有所不同,其基金經理會因選股而獲得報酬。理想情況下,這些選股是爲了幫助投資者跑贏其ETF基準指數。
如果ETF頻繁披露其持倉情況,從而導致套利行爲發生,那麼投資者就沒有理由購買該ETF——精明的投資者會直接讓基金經理進行所有研究,然後等待他們的最佳投資方案披露。投資者隨後會購買標的證券,避免支付基金的管理費用。因此,這種情況不會激勵基金經理創建主動管理型ETF。
然而,在德國,德意志銀行旗下的DWS Investments部門開發了主動管理型ETF,這些ETF每日向機構投資者披露其持倉情況,披露時間有兩天延遲。但這些信息要到一個月後纔會與公衆共享。這種安排爲機構交易者提供了套利基金的機會,但卻向公衆提供了過時的信息。
在美國,主動型ETF已獲批准,但必須對其每日持倉情況保持透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15年否決了不透明的主動型ETF,但目前正在評估不同的定期披露主動型ETF模式。SEC還批准在ETF波動較大的交易日,在不披露價格的情況下進行股票交易,以防止出現2015年8月創紀錄的盤中跌幅。當時,由於證券交易暫停,而ETF交易仍在繼續,ETF價格暴跌。
綜述
主動管理型和被動管理型ETF都是ETF投資者常用且合法的投資策略。雖然由專業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管理型ETF仍然稀缺,但可以肯定的是,創新型基金管理公司正在努力克服讓此類產品在全球範圍內普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