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蒙吉爾:從店鋪助理到億萬富翁
蒙古爾在奧馬哈長大,少年時即開始在巴菲特祖父的雜貨店工作。然而這兩名男人一生永遠不會滿足(蒙吉爾當時7歲)。“巴菲特家族商店提供了個非常理想的經商入門學習場所,”蒙吉爾說“那需要艱苦而準確無誤地工作至深夜,這造成了包括我在內許多青年人(以及稍後的歐內斯特孫子沃倫)試圖尋找一個更輕鬆的職業,並能在那裏愉快地完善自我。
法律與投資
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蒙青爾在美國洛杉磯成立了一個律師事務所。他和巴菲特於1959年相聚,談話的主題是投資,巴菲特試圖說服他投資比從事法律工作更有利可圖。“我告訴他,法律作爲業餘愛好是不錯的,但他可以做得更好”巴菲特的論點確實有一定的份量,因爲蒙吉爾在1962年設立了一個投資管理公司。他的投資組合集中於極少數股票因此,其業績表現的波動性大於多數基金。他努力尋找那些價格明顯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在接下來的14年中,儘管遑遇1973年至1974年的熊市,但他創造的平均年度收益率仍然達到19.8%這是市場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在整個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這兩個男人經常在一起討論投資學,偶爾購買同一家公司的股票。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蒙吉爾把他的一些股權合併到波克夏以後,他變成了一個股東。
個性
蒙吉爾是儉樸的,但不是一個守財奴。他常常乘經濟艙旅行,但卻捐款給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他很詼諧(以枯燥無味的方式),但有時達到生硬粗魯的地步。他曾說,“在我一生中,從未有人說過我謙虛。儘管謙卑是我很欣賞的特質但我不認爲我完全明白我投資的全部股票。在1998年度波克夏股東會議上,一名質問者詢問有消息說解決附屬公司的價值問題是爲了他自己。巴菲特開玩笑說,“噢,好人先生”他將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學者形容爲:“我甚至無法歸類的一種癡呆症”。他對投資銀行分析師的能力並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尊重,正如巴菲特在波克夏1999年報告中敘述的以下放事:
1985年,一家較大的投銀行答應出售給斯科特·費策爾,但竟價者很多——不過最終沒有威功。對於這次失敷,我寫信給拉爾夫·舒伊(RalphSchey)——斯科特·貴策爾公司當時和現在的CEO,表示有興趣購買這家銀行。我從來沒有見過拉爾夫,但在一個王期內我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很遺憾,斯科特·貴策爾關於投資銀行的業務約定書在銷售額的基礎上再提供250萬美元的手續費,儘管它與是否能找到買主無關。我猜首席銀行家意識到他應該爲他的付款做些什麼,因此,他慷慨地爲我們提供了他的公司準備好的斯科特·貸策爾協議書的副本。查理以其一貫的機智回答說:“爲了不去閱讀它,我願意支付250萬美元。”
蒙吉爾非常敬佩巴菲特的才智,但認爲有時候有必要限制他的熱情。巴菲特稱他爲“可惡的性情乖僻之人”,戲弄他在公開會議上不願意給出豪爽的答案;“查理不會爲諾言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