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馬太福音》裏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個富翁給他的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去做生意。一年後他召集僕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其中第一個人賺了十錠,第二個人賺了五錠,最後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他捂了一年沒賺什麼錢。這位富翁就命令後者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者。這種“劫貧濟富”的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太效應”。《馬太福音》中還有一句名言:“因爲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的含義。

“馬太效應”在股市中也發揮着神奇的作用,在歷次的牛市行情中,個股之間都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其中的強勢個股始終保持着強者恆強,當強勢股股價漲高時,投資者越是不敢追漲,強勢股越是能繼續上漲;而弱勢股卻常常弱者恆弱,投資者越是認爲弱勢股調整到位該漲了,弱勢股越是表現得不溫不火。等到弱勢股終於開始補漲,強勢股也出現回調時,牛市往往已經告一段落,最豐厚的主升浪行情已經結束,投資者這時再進入股市,無異於羊入虎口。
股市中的“馬太效應”由來已久,每一輪行情中都有充分體現。每輪行情中強勢股都能表現出強者愈強,而大批的弱勢股卻表現出弱者愈弱。當強勢股出現調整走勢時,階段性漲升行情也宣告結束,那些弱勢股往往還沒有來得及表現,就跟隨着大盤一起回落了。那些在上漲行情中不敢追漲主流品種,反而在弱勢股中積極抄底的投資者,常常會“賺了指數不賺錢”。
很多對股市“馬太效應”還不瞭解的投資者,往往不能清楚地鑑別個股的優劣,他們常常會天真地幻想:今天,這隻股票漲了,明天一定會輪到另一隻股票漲;或者看到龍頭股上漲了,就簡單地認爲與它同一板塊的個股都會跟風上漲。但事與願違,在強勢行情中,漲過的個股往往還能繼續上漲,而不漲的股票則仍然不漲;在同一板塊中即使龍頭股上漲了,而該板塊的所有個股並沒有聯動上漲。個股是否能聯動上漲取決於板塊容量的大小、板塊熱點持續性的強弱、題材的想象空間、同一板塊的個股聯動性等因素的影響作用。即使投資者選的跟風股聯動上漲了,但由於龍頭股具有先板塊啓動而起,後板塊回落而落的特性,所以跟風股的安全係數和收益都遠遠小於龍頭股個股。因此,炒股要做到“擒賊先擒王”。與其追買跟風股,不如追漲龍頭股。
強勢行情中,主力爲了營造局部熱點,並且維護熱點的凝聚力,常常會用重磅資金對熱點進行反覆炒作,使個股之間的比價差距越拉越大,許多投資者貪圖冷門股的使宜,於是紛紛在冷門股上抄底,結果冷;門股在大勢走好時,不能跟隨着上漲,在大勢回調時,反而與大勢一起下跌。民間有句俗話說:“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針對市場中的“馬太效應”,投資者有必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在強勢市場中投資者要注意克服這種“貪小使宜,喫大虧”的操作方法。
股市“馬太效應”決定了追漲操作策略的實用價值,順勢而爲是股市中成功投資的根本法則,在強勢行情中投資者不僅要順應市場整體的趨勢,還要順應個股的趨勢,儘早地轉變不合時宜的投資思路,及時參與到市場主流品種中,重點選擇強勢股、龍頭股、熱門股;迴避弱勢股、冷門股、非主流個股。順應股市中的“馬太效應”,踏準市場前進的節拍,才能取得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