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熊市還是牛市,干擾投資者理性判斷的心理障礙都不計其數,而且變化無常。但是在熊市中,情緒卻成爲製造恐懼與混亂、遏制理性分析的罪魁禍首。試驗表明,在損失面前,那些無所畏懼的人往往比恐懼者表現得更理性。因此,如果我們能謹記所羅門國王大臣的話:產,切輝煌與挫折都會隨風而去。那麼,我們就可以避免在極度興奮或極度壓抑等情況下體會到的極端情緒。
市場左右恐懼和貪婪的說法早已成了陳詞濫調。但這句話卻無限制地接近於真理。經過對牛市投資心理近10年的研究之後,人們對熊市投資行爲的認識也發生了巨大轉變。
恐懼似乎已經成爲熊市心理的核心。在這個問題上,最大的壞消息莫過於:在人類的大腦中,情感似乎始終超越理智。我們的大腦由兩個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系統組成。一個是高效但卻糟糕的決策者(x系統),另一個則是拖杳但卻更理性的決策者(c系統)。
x系統的產物往往不會接受c系統的檢驗(即便檢驗往往也爲時已晚)。例如,如果我把一個裝有蛇的玻璃盒子放在你面前的桌子上,然後讓你儘可能地靠近這個盒子,但蛇突然蠕動的時候,你肯定會本能地跳回去。其中的原因在於,x系統“意識”到威脅,迫使你的身體回撤,而在此之前,c系統還沒有來得及告訴你,有玻璃盒子的保護,你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從進化學的觀點看,在對恐懼作出迅速反應的益處絕對大於害處,因爲在不需要作出反應的時候作出反應,幾乎不會付出什麼成本,但是在必須反應的時候沒有作出反應,其後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儘管這種方法可能會讓我們保住性命,但是在金融市場上,它卻未必對我們有利。巴巴•希弗等人曾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結果表明,如果承擔風險能在長期內得到回報,那麼,能感到恐懼的人將得到更高的回報。他們還發現,實驗的持續時間越長,他們的回報越低。
希弗等人的實驗與熊市的類比性很相似(這也是我的希望)。相關證據表明,如果投資者以前曾因買進便宜貨而受損,那麼,當市場再度出現便宜貨時,恐懼會讓他們對這些便宜貨視而不見。而且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越長,他們的決策質量似乎也更糟糕。
投資者不妨用佛教思維看待時間。也就是說,過去已經成爲歷史,未來尚不可知,因此,我們只能盯住現在。至於是否作出投資的決策,應該以當前形勢爲依據(投資對象的價值),而不是以以往的經歷(或是對未來的期待)。我們或許應該牢記所羅門國王大臣的傳世名言,在國王要求他找到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時,他說:“一切輝煌與挫折都會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