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很多支持有效市場假說的主要支柱在1987年大股災中被摧毀了。其中的瓦點需要說明一下:
1. 流動性枯竭。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中的流動性永遠充戈,這被證明是不真實的。上面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證據。專家和投資組合保險管理人時流動性缺少認識是導致1987年大股災的主要原因。
2. 有效市場假說的另一個核心假設,即理性投資者會將股價維持在股票本該有的價值水平上的觀點,受到嚴峻挑戰。市場什麼時候是有效率的?當專業投資者和其他有經臉的投資者讓標普500指數在5天內從315點下映到216點(映福是31%)的時候?還是在基本面變化極小的情況下,股市在19個月之後收復了所有失地?
3.市場並無效率的另一個明顯案例是在10月19日標普500期貨下玫了28.6%,但相應的標普的價格只下映了20.5%,從而導致精明的投資者在兩個月內獲得了巨領利潤。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聲稱這種情形在理性的投資者身上是不會發生的,因爲他們如同自動化的機器一樣會做出理性操作。
4.有效市場假說的產物—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聲稱風險可以簡單地被定義爲波動性。降低風險的唯一方法是降低波格,但導致1987年大股災的因素並非如此,造成恐慌的原因是期貨市場流動性的枯竭以及過度的槓桿化。這兩項風險都不存在於有效市場假說風險理論中,因此在測量風險時它們並沒有被包括進去。這一驚人的風險測量漏洞對你的投資策略極其重要(我們將會在第14章討論其解決辦法)
5. 有效市場假說理論家認爲,通過降低保證金的方式增加槓桿會極大地鼓勵股票期貨的交易,讓市場更加有效率。這些專家在勸說關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監甘委員會等監管部門徹底放開股票期貨的保證金低於股票交易保證金90%這件事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看上去完全沒有考慮到一次較大的下跌即可啓動巨量的賣盤,從而導致如1929年和1987年那樣的股災發生。
有效市場假說的理論家及其忠實信徒,包括美聯儲前書席格林斯潘從這次大股災中學到了什麼?就像本書所述,什麼都沒學到。那些理淪家試圖找出各種能找到的原因,即使那些理由既牽強又愚盤至極。結果是,錯誤繼續重複,並導致了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兩次或多次市場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