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大股災是自1929~1932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市場恐慌。芝加哥交易所期望將交易範圍從小麥、大豆、奶牛期貨、牲畜和其他商品之中拓展開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鼓急於改變的,是它在過去很多年裏因爲從事操縱市場和其他高風險活動而處於與法律對抗的位置上。在其歷史上.有很多次差點就被關閉。它的醜聞聞比比皆是.尤其是洋蔥坑事件。洋蔥曾經是一個主要的大宗交易商品,但因爲挾倉、打壓和其他不法行爲,美國國會最終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交易所的交易後來變得了無生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交易所的席位變得非常廉價。
但這一切在10年多一點的時間裏完全改變了。芝加哥交易所在卑微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積極進取的主席利奧·梅拉米德(Leo Melamed)的領異下,從一家經營糧食、奶牛和豬脯肉期貨的市場轉型成爲在美岡股市和債券市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市場。支持其商業行爲的激進定位的是一幫重要的有效市場假說學者。必然的,其中的大部分教授來自於芝加哥大學——這個美國自由主義最強大的堡壘之一。這些學者相信金融期貨能夠讓市場更加具有流動性,能夠提供他們所希望的更加廣泛的市場以及價格更低的交易費率.從而提升市場的效率。
這個舞臺上的明星是標普500指數期貨,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1982年4月引人。大部分商品交易員認爲它不會被執行,因爲主流的思想認爲期貨交易是一種賭博。期貨交易,因爲其投機的本性,之前從未被允許與股票交易同時進行。大部分投資者認爲.同時操作股票和指數期貨會使得股票市場的波幅更加劇烈,甚至期貨行業的領軍人物都認爲會是這樣的結果。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主席兼CEO沃爾特·歐什(Walter E. Auch )曾寫信給美國最高期貨監管機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警告“因爲操作的複雜性,指數期貨就是一個僞裝的賭博”的可能性。
這確實很危險。我們知道1929年大股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度的保證金交易,但那時所交的保證金只有區區10%,,20世紀30年代初國會修訂案中,美國國會賦予美聯儲提高購買股票時的保證金的權力,以確保類似1929年的大股災不會再發生。美聯儲使用了這一權力。股票保證金從未低於50%.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段時期,較爲投機的市場中的保證金比例甚至達到100%。即使這樣,今天股票期貨中保證金的比例還是比股票保證金的比例低很多,在1987年股災之前通常是期貨總額的5%,現在大概是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