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非私有化?
非私有化是指將所有權從私營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的行爲。政府可能出於各種原因採取此舉,例如在經濟困難時期試圖維持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經濟的各個領域。
去私有化通常以“國有化”的形式出現,指國家對先前私有化的實體或行業的所有權。出於戰略或政治原因,“去私有化”有時也被簡單地用作國有化的同義詞,以避免在將企業、行業或資源國有化時使用“國有化”一詞的內涵和歷史聯想。
重點摘要
- 非私有化是國有化的一種形式,即政府接管以前私有的企業、行業或資源。
- 非私有化通常與其他國有化出於相同的原因。
- 這些原因可能包括經濟困境或自然壟斷地位,另外還有公衆對私營實體的不滿或腐敗指控。
- 國有制通常見於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等關鍵行業,或被認爲“大到不能倒”的陷入困境的金融公司。
-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和大衰退期間及之後,發生了幾起引人注目的非私有化事件。
理解非私有化
非私有化通常發生在交通運輸、發電、天然氣、供水和醫療保健領域,因爲政府希望確保這些部門正常運轉,從而保障國家持續平穩運行。此外,電力、天然氣和水電公用事業公司往往是自然壟斷企業,規模經濟導致特定地理區域或市場只有一家生產商。
政府通常會嚴格監管或國有化此類行業,因爲他們希望控制這些領域或確保消費者能夠以合理的成本獲得這些基本服務。
作爲國有化的一個特例,去私有化通常涉及先前由政府或其他公共企業運營,並在某個時期被私有化的行業或實體。在許多情況下,去私有化涉及公衆對先前私有化結果的不滿,以及私營實體運營或私有化過程中涉嫌或實際存在的腐敗行爲。
其他國家利益,如保護主義貿易政策(例如關稅)或監測和執行質量或勞工標準的戰略目標,也可能成爲私有化的理由。
特別注意事項
國有化是企業在海外經營的主要風險之一,因爲企業可能面臨鉅額資產被無償扣押的風險。在政治領導不穩定、經濟停滯或萎縮的國家,這種風險會更加嚴重。企業可以向美國政府購買涵蓋外國政府國有化和徵用的保險。
國有化的主要結果是將收入重新分配給該國政府,而不是私人運營商,後者經常被指控輸出資金,而對東道國沒有任何好處。
現實世界的例子
近幾十年來,私有化案例罕見。例如,阿根廷根據2012年的一項徵用法,獲得了其最大石油生產商YPF 51%的股份。YPF成立於1922年,是一家國有企業,後於1993年私有化。私有化時,YPF歸西班牙石油公司雷普索爾所有。YPF和雷普索爾的股份因此受到影響,但這家西班牙石油公司後來向阿根廷政府尋求財務和解,並獲得了50億美元的賠償。
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對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房地美)進行了私有化。
兩者最初都是分別在大蕭條時期和 20 世紀 70 年代依法成立的公共部門實體,當時它們可以作爲股東所有的、私營的、政府支持的企業在私人市場上發行股票和其他證券。
2008年金融危機和止贖危機爆發後,美國聯邦政府有效地控制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並使其非私有化。這些干預措施都取得了成功,使這兩家公司免於破產清算。但對美國財政部和股東來說,結果好壞參半。
近年來,有人試圖將營利性監獄及其提供的服務非私有化。其論點是,刑事司法和改革不僅是政府的職責,而且營利動機可能導致惡劣的條件、不公平的待遇和對囚犯的管理不善。例如,弗吉尼亞州在2021年成功地將其監獄中的醫療保健服務非私有化。
什麼是再市政化?
再市政化是地方層面去私有化的一種形式。在此,城市或地方政府實際上接管了其管轄範圍內的私營企業或業務。例如,私人圖書館、學校或醫院(最初可能由公共機構運營)可能被改造成公共設施。
私有化和國有化有什麼區別?
私有化是指國有企業或政府企業轉變爲私營的營利性實體。這與國有化(即去私有化)相反,國有化是指營利性實體轉變爲國有企業。
國有化能保護員工嗎?
如果國有化能夠爲工人提供保護或工會代表,那麼對員工來說可能是有利的。這是因爲解僱政府工作人員可能比老闆解僱私營公司員工需要遵循某些規則或程序。此外,由於國有企業不一定追求利潤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它們可能不需要爲了削減成本而裁員。
公用事業國有化是否有利於消費者?
一些人認爲,非私有化的公用事業可以確保高可靠性,同時還能爲用戶提供低價格。與私營壟斷企業不同,公用事業通常並非僅僅受利潤驅動。與此同時,批評人士認爲,公用事業提供商的自由市場將創造競爭,從而促進創新並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