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奇怪,尋找交易理念事實上“並不是”打造量化交易業務的最困難部分。我們每時每刻都能廉價甚至免費地從公開空間找到成百上千項策略,並且許多策略擁有者都會願意告之完整的交易方法和回測結果。我們可以從金融投資方面的相關書籍、報紙雜誌、主流媒體網站、網上或附近公共圖書館的學術論文、交易員論壇、博客等處獲得這些策略。
列出了筆者認爲有價值的部分資料來源,當然,這些都只不過是衆多資料中的滄海一粟。
以前,出於對學術的偏好,我會定期閱讀許多商學院教授的預印本,或下載最新的金融期刊文章,以尋找那些潛在的好策略。事實上,在開始獨立交易時,我的第一個策略(第7章中PEAD策略的一個版本)的靈感就源於學術研究。不過後來,我很快發現學術領域提出的很多策略不是過於複雜,已經過時(曾經盈利的策略可能由於競爭已經失效),就是在其進行回測時所需的數據過於昂貴(如歷史的基本面數據)。另外,許多這類學術策略只對小盤股有效,而小盤股較差的流動性,會導致實際交易盈利遠不如回測結果那麼好。
當然,如果你足夠有耐心,還是能有所發現的。但我發現在交易員論壇或博客裏,能夠發現一些更簡單且同樣可以盈利的策略。你或許不相信,怎麼可能會有人真的願意把那些能夠盈利的策略放在公共空間無償分享給他人。畢竟,這種行爲會加劇競爭並且降低策略的盈利能力。這麼想是有道理的,因爲在這些空間所找到的很多現成的策略,都經不起嚴格的回測。和學術研究成果一樣,來自交易員論壇的策略,要麼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要麼只對特定種類股票有效,要麼只在忽略交易成本條件下有效。不過,真正的竅門是:對基礎策略進行變形,並用於賺錢。
例如,有人曾向我推薦財富實驗室論壇上的一項策略,據稱具有高夏普比率。但當我對其進行回測後發現,它完全沒有聲稱的那樣出色。於是我開始對這項策略進行一些簡單的調整,如縮短持有期、改變建倉和清倉的時點,最終這一策略成了我主要的盈利來源。如果你足夠勤奮且富有創新精神,能夠對基本策略進行各種變形,肯定可以從中發現高盈利的策略。

當我離開資產管理機構成爲一名自由交易員時,對自己無法再與同事和導師交流交易理念而憂心忡忡。但我隨後發現,獲取與分享交易理念的最好途徑之一,是建立自己的交易博客。把自己發現的交易“祕密”通過博客與他人分享,你會從讀者那裏獲得更多的回贈。(那個向我推薦財富實驗室策略的朋友就是我博客的一名讀者,如果不是因爲博客,相隔12個時區的我們根本毫無交集,我也就無法從他的建議中獲益。)其實,那些你認爲是祕密的策略多半也早已爲他人所知。一項策略真正的獨有價值和值得保密的地方是你自己的竅門和所進行的變形,而絕不是基礎版本。
另外,網上評論能及時篩選掉那些劣等策略,從而避免較大虧損的發生。我曾經在博客上極力推薦由幾個金融學教授提出的一個季節性股票交易策略,當然,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在沒有做過回測的情況下,就對一項策略進行實盤交易。事實上,我之後對這項策略所進行的回測也證明了那個讀者的結論是對的。其實,他所發現的策略的重大缺陷也正是對我的回測結果正確的有力證明。
總之,相比於爲紐約的神祕對沖基金工作,我覺得作爲一名獨立交易員實際上更容易收集和交流策略。(我在一家位於第五大道、管理着數十億美元的對沖基金Millennium Partners工作時,親眼看到一名交易員從他的程序員手中搶過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其實這名程序員只是碰巧從交易員的桌子上拿起來而已。他擔心那個程序員知道他的“祕密”。)也許只有當我們覺得就算有人用1億美元進行模仿交易也不會讓我們變得無利可圖時,纔不會太擔心自己的祕密被他人知曉。
對於我們而言,真正困難的地方並不是缺乏交易理念,而是缺乏甄別策略的能力。這種甄別能力需要我們判斷一項策略是否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交易目標,需要在花費大量時間進行回測之前就能判斷出策略是否可行。本章主要討論如何進行策略的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