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華爾街?
華爾街實際上是紐約市曼哈頓南端的一條街道。但從象徵意義上來說,華爾街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象徵着金融業及其金融公司。這種含義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歷史上,許多經紀公司和投資銀行都把總部設在這條街及其周邊地區。更妙的是,它靠近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 。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位於華爾街或華爾街附近已不再被視爲必要條件。事實上,如今它們遍佈全國。然而,“華爾街”一詞仍然意味着商業——投資業務——以及其參與者的利益、動機和態度。
重點
- 華爾街是位於紐約市曼哈頓下城的一條街道。
- 華爾街是一個涵蓋性術語,指的是金融市場和在美國各地交易所公開交易的公司
- 從歷史上看,華爾街是美國一些最大的經紀公司和投資銀行公司的所在地,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在地。
- 華爾街經常與大街形成對比,後者是小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的隱喻。
- 華爾街或周圍發生的事件通常不僅會影響投資行業,還會影響美國(甚至全球)經濟。
瞭解華爾街
華爾街及其周邊的曼哈頓南部街區(當地人稱之爲金融區)仍然是衆多金融機構的重要聚集地。然而,金融和投資的全球化和數字化,導致許多美國經紀自營商、註冊投資顧問和投資公司在其他地方興起。
儘管如此,華爾街仍然是金融市場、公開上市的公司以及投資界本身的統稱。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經紀公司和經紀自營商、金融服務以及承銷公司都是華爾街的象徵。
這是一個全球公認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它指的是美國金融體系。紐約證券交易所(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可以說是美聯儲體系中最重要的區域性銀行)都位於華爾街地區。
華爾街通常縮寫爲“華爾街”,這是金融界和媒體人士的常用說法。例如,在報告一家公司的收益時,分析師可能會將該公司的收入與華爾街的預期進行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分析師實際上是在將該公司的收益與金融分析師和投資公司對該時期的預期進行比較。
華爾街的重要性
華爾街在經濟和文化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經濟重要性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紐約是其金融中心,華爾街的全球重要性無與倫比。
華爾街匯聚了全球一些最大的金融機構,僱傭了數十萬名員工。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兩家證券交易所,它們都位於華爾街。一些大型企業在這些交易所上市,包括亞馬遜、谷歌、蘋果和埃克森美孚。
華爾街的經濟重要性遍及整個美國和國際經濟,因爲許多金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業務,向各種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併爲大型全球項目提供融資。
文化重要性
華爾街的文化影響力延伸至電影、電視節目、書籍等諸多領域。《華爾街》、《商海通牒》、《鍋爐房》、《門口的野蠻人》等數十年前的電影,都展現了華爾街快節奏的生活。它們展現了一種令人興奮、富裕而又充滿趣味的生活方式。
華爾街的大佬們已經成爲名人偶像。沃倫·巴菲特、傑米·戴蒙、卡爾·伊坎、伯尼·麥道夫、喬治·索羅斯和拉里·芬克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在當代社會某些人的想象中,“華爾街”這個詞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權力、精英,以及常常不擇手段的行爲。
在經濟困難時期,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華爾街有時會成爲替罪羊,經濟弊病被歸咎於與之相關的貪婪。沒有其他金融術語像華爾街這樣深入地融入全球文化。
華爾街的歷史
華爾街的名字來源於1653年荷蘭殖民者在曼哈頓下城建造的木牆,當時是爲了抵禦英國人和美洲原住民的侵擾。這堵牆於1699年被拆除,但這個名字卻沿用至今。
由於靠近紐約港口,華爾街地區在18世紀成爲繁華的貿易中心。它作爲金融中心的起源始於1792年,當時美國24位最傑出的經紀人和商人簽署了《梧桐樹協議》 。據說,他們聚集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做生意。
該協議概述了基於佣金的證券交易的通用形式。實際上,這是一項旨在建立一個僅限會員的證券交易所的努力。最早交易的證券包括戰爭債券和紐約銀行等機構的股票。
從這份協議的雛形開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雛形逐漸壯大。1817年,巴頓伍德(Buttonwood)的經紀人更名爲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and Exchange Board)。該機構在多個地點出租交易場所,直到1865年纔在華爾街(Wall Street)和布羅德街(Broad Street)的拐角處落戶,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地點。
布羅德街18號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華爾街的心臟,它坐落於一座建於1903年、以白色大理石建成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中。毗鄰的附屬建築建於1922年,位於華爾街11號,另一座附屬建築位於布羅德街20號。這三座建築佔據了北至華爾街、東至布羅德街、南至交易所廣場、西至新街的街區。
隨着美國經濟的發展,其他幾家大型交易所也在華爾街地區設立了總部,其中包括紐約商品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NYFE)、以及美國證券交易所(現稱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期權交易所)。
爲了支持交易所並親臨交易現場,銀行、經紀公司和金融家們紛紛將辦公室聚集在華爾街附近。19世紀末20世紀初,摩根大廈(正式名稱爲JP Morgan & Co.,即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的前身)位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對面的華爾街23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紐約市超越倫敦成爲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華爾街與主街
人們經常將華爾街與“主街”(Main Street)進行比較和對比。“主街”一詞通常用來比喻個人投資者、小型企業、員工以及整體經濟。它源於一個城鎮的主要街道的俗稱,大多數本地企業都聚集在那裏。
人們常常認爲,普通民衆和華爾街的目標、願望和動機之間存在衝突。華爾街往往代表着大企業和金融機構,而普通民衆則代表着夫妻店、小公司和個人。
華爾街重要事件
華爾街及其周邊發生的事件往往不僅影響着投資行業,也影響着全球經濟和社會。以下是華爾街歷史上的一些重要時刻。
1889年:《華爾街日報》
1889年7月8日,查爾斯·道、愛德華·瓊斯和查爾斯·伯格斯特雷瑟創辦了《華爾街日報》。這是一份四頁的午後報紙,致力於客觀報道金融和商業新聞。這三人都是記者,但道也是一位數據專家,他提出了創建一份公司及其股價的基準名單,以代表整個股市的想法。
不久之後,《華爾街日報》就開始發佈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以及數百家公司股票、債券和期貨的價格,以及銀行貸款的平均優惠利率。在互聯網實時上市出現之前的近一個世紀裏,《華爾街日報》一直是金融市場的記錄報紙。
它後來發展成爲一份每週出版六天的期刊(自1996年起在線出版)。《華爾街日報》是領先的、備受尊敬的財經新聞來源。
三位創始人在曼哈頓下城的辦公室裏運營。他們選擇將新刊物命名爲《華爾街日報》,這表明華爾街早已成爲金融界及其居民的某種總稱。多年來,這份報紙幫助公衆牢牢記住了這一含義。
1920年:華爾街爆炸案
1920年9月16日中午時分,一輛馬車停在華爾街23號,就在摩根大通公司總部門前。這裏是街區繁華的街角,尤其擠滿了出去喫午飯的人。馬車突然爆炸了。車裏裝滿了炸藥,還有懸掛在空中的重物。
當時,這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國內爆炸事件。最終,40人死亡或因傷重不治,另有300人受傷。摩根大通大樓內部被毀,外部至今仍可見到彈片留下的痕跡。
無人認領功勞,案件也始終未能偵破。但由於爆炸發生在摩根大廈前,而摩根大廈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象徵,因此爆炸事件最終被認定爲“紅色分子”——無政府主義者和共產主義同情者——實施的恐怖主義行爲。在華爾街附近一個街區外的一個郵箱裏發現的一疊無政府主義傳單證實了這一理論。
結果,當局逮捕了數百名涉嫌“紅色分子”,並將外國國籍人員驅逐出境。轟炸還加劇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本土興起的本土主義情緒,導致移民限制更加嚴格。
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的股市崩盤至今仍是美國曆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在數字化交易時代之前,這場危機的震中正是紐約證券交易所。
股市崩盤始於10月24日,在經歷了近十年空前不間斷的增長之後,開盤價卻低於前一交易日。股價全天持續下跌,隨着消息傳開,人羣開始聚集在交易所外。
當天股市再次收盤時,他們發出了呻吟聲;接下來的兩天,股市似乎有所反彈,經紀人們歡呼雀躍;10月28日和29日,股市再次下跌,他們陷入恐慌。證券交易所內部一片混亂,股價下跌速度之快,甚至連行情紙帶和黑板都無法記錄。
最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 1929 年 9 月的峯值下跌了 89%,企業和個人財富都蒸發了。
這場危機引發了大蕭條。美國經濟陷入低谷,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失業。歐洲各國的經濟也紛紛效仿。最終,股市崩盤和隨之而來的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直接影響了幾乎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並徹底改變了整整一代人對金融市場的看法和與金融市場的關係。
1987年:黑色星期一崩盤
1987年10月19日,即所謂的“黑色星期一”,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暴跌逾25%,全球各地交易所也紛紛出現類似瘋狂下跌。此前一週,各大股指下跌了約10%,爲隨後的恐慌埋下了伏筆。在此之前,自1982年以來,牛市一直佔據主導地位。
多虧了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行動,一場看似全球性的災難得以避免。但這場危機也暴露出當時新興的計算機程序操控大規模交易技術可能造成的破壞性影響(儘管當時也有大量交易是由人類操控的)。
此次短期崩盤的確切原因至今仍未查明。然而,此後,交易所實施了熔斷機制,以防止程序化交易引發失控拋售。人們希望,這一舉措以及其他交易限制措施能夠讓市場有時間穩定下來,並讓監管機構(以及投資者)有機會採取適當的措施。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源於多年的放松管制、信貸寬鬆、掠奪性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崩潰以及衍生品的無序使用。這場危機最終導致了大衰退。危機的根源在於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不道德和剝削行爲。
信用不良的借款人獲得了抵押貸款,卻既不擔心自己的還款能力,也未意識到貸款的風險。隨着利率上升,這些借款人的抵押貸款利率再次升高,他們無力支付每月的還款。此外,隨着房價大幅下跌,房主無法以足夠的價格出售房屋來償還貸款。這導致了大量違約。
銀行出售的次級抵押貸款催生了高風險衍生證券。此外,銀行和其他大型投資者利用客戶存款投資這些衍生品。隨着住房貸款違約,這些衍生品的價值暴跌。
許多金融機構與貸款、衍生品以及信用違約掉期(一種衍生品投資者爲規避違約風險而購買的保險產品)息息相關。因此,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後,這些機構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從房地產行業崩潰,到美國金融業瀕臨崩潰,再到全球其他金融體系瀕臨崩潰,這是自1929年股市崩盤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美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救助那些一直被認爲“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
2011年:佔領華爾街
“佔領華爾街”運動是2011年一場反對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抗議運動,其中心是位於曼哈頓金融區的祖科蒂公園。該運動始於9月17日,當時數百名抗議者在公園內紮營。兩個月後的11月15日,警方強行驅散並逮捕了他們。在此期間,抗議者舉行了遊行和發表演講,呼籲更加均衡的收入分配、更高的薪酬、銀行改革以及減少企業對政治的干預。“我們是99%”是“佔領華爾街”抗議者的口號。
華爾街監管
1929年金融危機之後
爲了解決政府監管缺失的問題,監管措施應運而生,而政府監管缺失被認爲是導致1929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除其他外,1933年《證券法》要求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提供所有關於所售證券的重要信息。該法還禁止證券銷售中的欺詐行爲。1934年《證券交易法》設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並賦予其對證券行業的重大權力。這包括監管經紀公司和要求上市公司提交財務報告的權力。
2007-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
201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簡稱《多德-弗蘭克法案》)。該法案設立了新的政府機構,負責監管金融系統。該法案旨在解決金融機構的冒險行爲以及導致危機的監管缺失問題。其中一個令人擔憂的領域是掠奪性抵押貸款的出現。另一個關注點是金融機構的穩定性。該法案允許在必要時對金融機構進行清算或重組,以防止其動用納稅人的資金來維持運營。
該法案的沃爾克規則限制了銀行的投資行爲,並監管衍生證券。該法案還設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信用評級辦公室,以確保信用評級機構今後爲機構頒發適當的評級,而不是像危機前那樣僞造有利評級。
特朗普政府時期
特朗普總統於2018年簽署的《經濟增長、監管放鬆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回應了人們對《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批評,並撤銷了部分條款。該法案除其他內容外,還豁免了資產低於100億美元的銀行遵守沃爾克規則的要求,允許消費者免費凍結信用檔案,並降低了不提供貸款或傳統銀行服務的銀行的資本要求。
華爾街投機意味着什麼?
投機是指投資高風險回報的證券,即使面臨鉅額虧損的風險,也希望獲得豐厚收益的行爲。投機投資者通常關注價格波動。他們可能認爲市場對某種證券的定價存在偏差,並試圖利用這種差異獲利。華爾街投機者往往是專業交易員,而非長期購買並持有股票或其他資產的散戶投資者。
華爾街幾點開市、幾點關市?
美國主要股市,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通常於週一至週五東部時間上午 9:30 至下午 4:00 開放。不過,也有一些更早或更晚的延長交易時段。
- 盤前交易通常發生在上午 8:00 至上午 9:30 之間,但最早可於美國東部時間凌晨 4 點開始。
- 盤後交易於下午 4 點開始,最晚可至美國東部時間晚上 8 點。
什麼是黑色華爾街?
“黑色華爾街”是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市格林伍德區的暱稱,該區是20世紀初美國規模最大、最繁榮的非裔美國人商業社區之一。1921年5月至6月,該區的35個街區在塔爾薩種族騷亂中被摧毀。之後,該區迅速重建,到1922年已有超過80家企業重新開業。更寬泛地說,“黑色華爾街”也可以指任何非裔美國人經濟或金融活動活躍的地區。
如何在華爾街找到工作?
在華爾街找工作通常始於大學時期。金融、工商管理、經濟學、會計和數學等專業非常適合投資行業。公司也會考慮其他領域的學位,例如市場營銷或工程學。嘗試在華爾街公司或類似機構至少實習一個暑期。工商管理碩士 (MBA) 學位對金融機構也很有吸引力,科技行業經驗也同樣重要。確定你最適合哪種類型的華爾街工作也很重要。這些工作主要分爲三個領域:
- 投資團隊:研究分析師、投資組合經理和交易員
- 運營:客戶關係、市場營銷、風險評估、法律、後臺職能
- 銷售:參與股票、債券、IPO、外匯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創建、推廣和銷售的人員
結論
華爾街既是一條真實的街道,也是一個象徵。它是各種金融和投資公司的所在地,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等機構的所在地。在全球範圍內,它逐漸成爲美國金融和投資界及行業的象徵,以及其利益、態度和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