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持續盈利的方法:依據薦股評級構建組合,可行?!
薦股評級的目的是,將分析師的基本面研究歸納成一條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是否買入、持有或者賣出一隻股票?很遺憾,問題的答案不總是那麼清晰。如果你想要註釋版的話,下面是一個提示:關注那些在小盤股上有良好記錄的分析師給出的薦股評級的變化。通過告訴投資者哪些股票要買入哪些該賣出,美國的股票分析師每年的收入超過70億美元。在最基本的層面上,股票分析師的工作必定有一些價值,否則那些投資銀行不可能支付他們酬勞。學術研究似乎也得出結論:分析師的薦股評級在某種意義上是有用的。些公司跟蹤調查了分析師的薦股評級和相應股票的市場表現,我服務的扎克斯投資研究公司( 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我們是美國第一個開始追蹤分析師薦股評級的公司。因此,我們的薦股評級數據庫有着全球最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

扎克斯投資研究公司的研究表明:
分析師薦股評級的變化可以帶來收益。其中的關鍵是分析師在改變他對一隻股票的觀點時是否向市場傳遞了新的信息。
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交易成本會大幅度地降低。
分析師薦股評級的變化能更好地運用於市值小的公司。
投資者可以將薦股評級的變化與其他標準結合使用,獲取更大的收益。
相比較於其他分析師,有些分析師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會更大。至於選擇追隨哪位分析師,最好的方法就是追蹤他以往的薦股評級準確度。
經過大約20年的研究,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投資者將精力集中於薦股評級的變化而不是薦股評級本身的話,分析師的薦股評級似乎可以帶來額外收益。所以,重要的情形是分析師最近對薦股評級作了哪些改變,而不是他在這6個月強烈推薦了哪隻股票。
一個最簡單的投資策略就是基於分析師的推薦構建投資組合。
也就是說,買入分析師推薦你買入的股票,賣空分析師建議你賣空的股票。這樣做的基本假設是,分析師的薦股評級有一定預測能力,分析師推薦買入的股票將跑贏大盤,建議賣空的股票將弱於大盤。例如,在每個季度,你將分析師的薦股評級中的所有股票分成兩組。第一組是分析師最看好的10%的股票,第二組是分析師最不看好的10%的股票。接着你買入並持有這兩個投資組合一個季度的時間,然後在下一個季度根據新的數據再次構建投資組合。數據顯示,1990-2010年,這21年中有14年的時間,分析師最看好的那一籃子股票的表現優於最不看好的那一籃子股票。做多分析師推薦買入的股票,做空分析師指出應該賣出的股票,這種策略在1990-1997年都是有效的。但1997年之後,這一策略失效了。
接下來讓我們重複上面的實驗。這一次的分組標準是本季度最後一個月中薦股評級的變化,而不是薦股評級的內容。
較好的投資組合由上個月薦股評級上調幅度最大的前10%的股票組成,而較差的投資組合由上個月薦股評級下調幅度最大的後10%的股票組成。在這種情況下,19902010年這21年中有19年的時間,薦股評級上升幅度最大的那一籃子股票的表現優於下調幅度最大的那一籃子股票。
當拉近構建投資組合的時間與薦股評級變化的時間時,結果更有說服力了。研究表明,調整頻率,按照薦股評級的變化組合一籃子股票的時間間隔,從月變成周時,回報顯著提高,而當調整的頻率變成日時,回報再次提高。數據顯示,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產生的回報率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動,並對交易成本的依賴性極高。
實際上,不管哪一年,使用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都非常冒險。這意味着,從數據上說,這種關注分析師薦股評級的變化的策略,隨着時間的推移將產生高於市場的回報,但與簡單的買入並持有策略相比,它的可控性非常有限,沒有人知道它會產生正的回報,還是負的回報。鑑於這種不穩定性,我們在使用基於薦股評級的策略時,以年度而非月度作爲一個完整的市場週期似乎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