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模式爲何難以複製—揭示價值投資被忽視的關鍵點
巴菲特價值投資爲什麼難以複製?許多人提出:在中市場,巴菲特模式無法被複制,我對此不以爲然。基於上一節的描述,我認爲巴菲特模式不僅可以在任何市場被成功複製,而且並非想象的那麼困難。但成功複製必須具備兩個爪要的前提條件:什麼人複製?以什麼方式複製?
我對名震中閏市場的價值投資羣體進行廠一番掃描和論證,在我的視野中,中國最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乃萬科大股東之一的劉元生,其他衆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多數是虛張聲勢,水分居多或憑藉機遇和運氣,不足道也。通過對劉元生價仇投資手法的分析,我認爲此君具備我所理解的價仇投資所有成功的要件,他的成功具有必然性。無論他本人是否有意無意地實施了這種成功的投資模式,都無法撼動中國最成功價值投資者這一事實。那篇(超級散戶劉元生守望萬科17年400萬翻成16億)的文衍就是這位“中網。
巴菲特的縮影。值得一提的是,萬科並非中國鼓牛的股票,卻成就了一個最牛的投資者,這一現象值得所有價值投資者深思。
我認爲成功的價值投資由四個要素構成—理念、方法、人性和機制,這四者缺一不可。鑑於本文篇幅,我這隻強調兩個垂要的價值投資原則—波動容忍度原則與非壓力資金原則,這兩個原則構成了價值投資人性與機制的重要內涵,這也是我爲什麼將這兩個原則提升到價值投資基本法則高度的原因。必須指出,對這兩個基本原則執行力的喪失是絕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基金、機構與個人)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許有朋友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國最成功的價值投資者爲何只有劉元生一人,至少還有另一位號稱中國股神的林園你爲何不認同股神林園是一名成功的價位投資者?
網絡告訴了我們林園的概況:尊稱爲中國巴菲特,中國股神,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以高超的價值投資技巧,從8000元發展到擁有20億元,從來沒有失敗過,後來做私募基金市場表現不佳,目前市場負面影響較大。
如果將劉元生與林園進行一番對比性研究,兩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差異。這裏我只比較兩點:人性與機制。
其一,價值投資的人性方面包含一r豐富的內容。價值投資人性方面的量高境界是:大智若愚;最大的技巧是:沒有技巧。如果仔細研究並思考兩者的人性表現,不難發現:林園是一個聰明而且注重技巧的投資者,而劉元生則是一個鉀慧且無技巧的投資者。劉元生的“定力”與信念要遠大於林園。
其二,價值投資機制方面,表現爲波動容忍度原則與非壓力資金原則。劉元生是純粹的個人投資者,所有資金都是非壓力資金,有堅定的持股信念,對市場具有較大的波動容忍度。而林園則不然—或許作爲個人投資者,他的確成功過,但角色轉換後、作爲一名誤人歧途的價伉投資者,他的市場挫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