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各大類資產的基本情況及其相對吸引力
將投資與水池理論運用於股市運行大波段判斷,我們的研究模型中關注的因素有:
中國現實中的大類資產主要包括以下七大類別:
(1)貨幣
(2)固定收益類資產
(3)房地產
(4)股票
(5)其他權益類投資
(6)商品投資
(7)跨境資金流動
我們主要關注大類資產以下內容:
(1)大類資產的存量數據
(2)大類資產對投資者吸引力的強弱變化[投資的便利性(產品、渠道)、收益和風險預期等]
(3)大類資產對投資者吸引力的強弱變化造成的資金流動方向及量級
貨幣
貨幣的概念
人們一般根據貨幣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貨幣供應量通常被劃分爲M0. M1、M2,實踐中,各國對M0、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
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爲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其實只有這個纔是貨幣:再廣義就是固定收益類的了);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鬆緊變化,是經濟週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其中,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爲準貨幣。準貨幣實際上是一種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德壓力狀況,央行及統計資料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M2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中間指標。
貨幣的用途
貨幣是社會財富的組成成分,貨幣的用途主要有三種:交易媒介、貯藏價值和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虛擬用途,現實杜會中對貨幣的需求主要就是兩類目的:一類是用作交換和備用作交換的另一類是作爲財產貯藏的。貨幣作爲財產貯藏幾乎沒有價值增值,但是貨幣資產一大優勢就是其流動性強。
M1爲狹義貨幣,在本書所述的大類資產中的貨幣就是指的M1, M1用來作爲交易媒介和貯藏使用,如果M1的增長加速,例如達到2009年的32.36%,遠高於長期複合增長率(2002- 2009年8年間M1複合增長率爲17. 67%),表明很可能是貨幣發行過多,超出了交易媒介和貯藏的需求,那麼持有者就需要將貨幣轉換成其他社會財產。在行爲上就表現爲過多的貨幣追逐少量的資產,形成資產價格上漲,甚至形成泡沫。這種情況,通常稱之爲流動性過剩。
2006~2007年M2/M1所代表的流動性增長攀升至高位,資金活化程度大幅提高,而同時由於人民幣升值導致熱錢湧入進一步加劇了資金氾濫,過多資金追逐少量產,爲2006~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推波助瀾。
貨幣本身受政府政策調節
貨幣的需求量與GDP正相關,GDP加速時貨幣需求量加速,GDP減速時貨幣需求量減速。2009 年我國央行摸索出的規律性目標:以高於GDP增長與物價上漲之和3~4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作爲全年貨幣供應總量目標。
利率是政府調節貨幣供應的主要手段之一,高利率可以吸引民衆將部分現金存放到銀行賬戶上。通過維持高利率,中央銀行就可以降低流通速度,吸收貨幣,從而給經濟活動降溫。與此相反,低利率將會增加貨幣供給並且刺激經濟活動。
由於中國的利率政策沒有完全市場化,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下浮部分所佔比例的變化是表徵企業資金緊張程度的最佳指標。
一方面,貨幣總量在政府的調控下時松時緊,另一方面,各類資產之間的吸引力也在不斷變化,這導致各大類資產之間轉換價格的變化,從而對股市的整體估值造成影響。
我國貨幣發行的基本情況
至2009年底各類貨幣統計資料:中國M2總量爲50. 62萬億元,同比增長27.58% ,近B年CAGR(年複合增長率)爲18. 28%;中國M1總量22萬億元,同比增長32. 36%,近8年CAGR爲17. 67%;流通中現金3. 82萬億元,同比增長11. 77%,近8年CAGR爲11.78%;準貨幣(M2一M1)總量爲38.62億元,同比增長25.01%,近8年CAGR爲18. 64%;其中定期存款11. 09萬億元,同比增長34. 65%,近8年CAGR爲29. 31%;儲蓄存款爲26. 03萬億元,同比增長19. 5%,近8年CAGR爲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