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各大類資產在不同的宏觀經濟階段的收益率統計
行業通常做法是根據GDP同比增長率和CPI同比增長率的變化,將經濟週期劃分爲四個階段:兩者同時下降(衰退);增長上升,通脹下降(復甦);兩者同時上升(過熱);增長下降,通脹上升(滯脹)。
可以看出,四個週期階段平均歷時爲19.5個月,一個週期平均爲78個月,非常接近上文的朱格拉週期,朱格拉週期的驅動因素爲資本支出的波動。
我們可以看到,站在30年的長週期看,投資股市的整體收益率是大類資產中最高的。
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與美國最大的不同是在復甦階段,美國的商品類收益爲-7.9%,而中國的商品投資收益爲正,這是因爲中國經濟週期的階段劃分是以實際的CPI作爲標準,而商品類的收益是以期貨商品綜合指數作爲指標,在經濟復甦階段,期貨往往先於現貨上漲。
注意美國的數據由於參考的時期更長,週期數量更多,理論上應該相對更爲可靠;中國的數據由於參考時間段較短,會表現出一定的偶然因素。
利用大類資產週期性規律獲取更高的資產配置收益
不同階段各大類資產的收益表現不同,其中規律本身來源於投資者趨利避害、追擊求更高回報的心理,不僅很容易理解而目具有天然和持久的正確性。
(1)預計經濟要進人衰退,也就是說預期CPI、PPI同比增幅將下降,並且GDP5月139將下降的話就買人債券。
經濟進入衰退,在心理預期的影響下,社會財富的總價值會出現整體下降,能有一定的固定利息收人已屬難得。
(2)預計經濟要進入滯漲,也就是說預期CPI、PPI同比增幅將上升,並且GDP同比增幅將下降的話,就買人商品。經濟進人帶漲,在心理預期的影響下,社會財富的總價值甚至會出現整體下降,資產保值已屬不易。
(3)預計經濟要進人復甦,也就是說預期CPI、PPI同比增幅仍在下降,但GDP同比增幅開始上升,這時就買人權益類資產。經濟進入復甦,社會財富總價值增長,投資者應在財富再分配中謀求更高收益。
在中國,進人權益類資產的渠道目前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股票,用來彙集民間資金進行集中投資另一種是直接實業投資或通過PE等其他渠道進行投資。
投資者首選的是直接進行實業投資,但當各行各業的投人資金門檻很高,或者行業競爭格局日益大型化和壟斷化,中小生意越來越難做時,買股票就成爲進人權益類資產的務實途徑了。
所以,當預計經濟進人復甦階段希望進入權益類資產時,要對兩種進人渠道進行比較,才能確定是否適合購買股票。
(4)預計經濟要進入過熱階段,也就是說預期CPI, PPI同比增幅將上升,並且GDP同比增幅也將上升。這方面,中國資料和美國資料發生了分歧,中國資料顯示應該買人股票,而美國資料顯示應該買人商品。這和兩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美國對通脹的管理比中國要更爲嚴厲,而作爲發展中國家,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適度的通脹更容易被認可。
大類資產在各週期的收益表對判斷投資的大方向非常有用,問題和難點在於“如何準確判斷宏觀經濟將要向哪個階段發展”。深入研究經濟週期,其作用不僅在於使48我們能夠預判經濟週期並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明白經濟週期的存在和其影響本身就有利於我們理清思路,及早理解和把握經濟形勢和股市投資大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