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上市後兩年的發展令人失望——資源優勢型向市場驅動型的轉型過程之痛
獐子島於2006年9月28日上市,上市之初即顯現出中長線牛股的潛力。分析如下:
1.行業成長性好: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海蔘、鮑魚和扇貝將有一個長景氣週期。我國水產品2002年人均消費量不到13公斤,而韓國和日本人均消費量比我國高7,5倍,可見我國水產品市場存在巨大的需求潛力和提升空間。
2.獨特的資源優勢:公司是我國最大海珍品底增養殖企業,在上市之初其所擁有的65萬畝清潔海域和在蝦夷扇貝養殖領城的經驗是竟爭對手難以複製的稀缺資源:沒有了獐子島周邊北緯39度溫度帶,沒有了豐富的浮游生物海洋資源,就無法養出蝦夷扇貝。
3.公司目標遠大:提出“打造中國漁業第一品牌,創建世界漁業百強企業”的戰略目標。
4.專注和進取心:公司一系列商業和資本運作表現出了對主業的執着以及強烈的、持續性的擴張慾望。如:到2006年,公司確權養殖海城總面積達到65萬畝,是2001年的4倍,年均增長達到32%。而且公司的經營管理團隊仍在四處出擊,洽談新的養殖海城進行確權。
從上述四條來看,獐子島不僅具備了本書前文所要求的對壁壘性長線牛股的選股要素,而且具備了一個優秀的管理團隊所應有的遠大目標、專注和進取心,是一個理想的中長線牛股可選品種。
但是公司上市之後兩年的業績表現卻令人大爲失望,公司淨利潤在2006年僅實現小幅增長,2007年停滯增長的基礎上,在2008年大幅下滑了25%。2006年、2007年銷售很不理想,2008年銷售終於上去了,但是利潤卻大滑坡,發展令人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過程研究”的重要性開始體現,我們耐心研究338獐子島近2006~2008年的經營狀況,我們發現公司巨大的中長線成長潛力不是在衰退而是在強化,公司2007~2008年的業績下滑是業務模式轉型中一個暫時的過程現象。如下:
上市後兩年令人失望的業績有偶然因素也有轉型的必然過程因素。
1.市場波動:由於從底播到收穫需要兩年左右時間,所以2006年拳頭產品蝦夷扇貝的可收穫面積仍在13. 5萬畝;2007年受近兩年異常氣候的影響,主力品種蝦夷扇貝規格偏小、價格不高,毛利率下降近10個百分點;2008年由於海蔘、鮑魚價格下降導致2008年淨利潤較2007年下降25. 34%。
2.公司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公司上市之後即啓動了業務模式由資源優勢型向市場領導型的轉型,公司的管理部門頻繁調整,人員變更較多。公司轉型耽誤公司很多精力,如:銷售轉型主要碰到的困難包括如何處理和經銷商的關係以及對經銷商的管理,如何使公司原有文化與所吸收的市場化人才融合,如何在事業部體制下合理分配部門權力和調動部門間的積極性。這使公司的經營效率暫時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隨着公司渠道和品牌建設的推進,市場能力的強化完全可能將激發公司的資源優勢從而爲公司帶來持續的高成長動力。
事實證明,獐子島的淨利潤在2009~2010年實現了高達近65%和105%的爆發式增長。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2009年初就失去了耐心,我們將失去一隻從2008年底到2010年底整整上漲了十倍的大牛股!